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

01版:头版

02版:走进桂林“AI+”

03版:走进桂林“AI+”

04版:寻访乡村老手艺之十一

05版:寻访乡村老手艺之十一

06版:读桂·社会

07版:读桂·社会

08版:时事关注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读桂·闲情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5年04月18日

跨界艺人扎堆上音乐节引争议:

是流量入侵
还是破局同质化?

桂林晚报      2025年04月18日     
  演员上音乐节在近期成为一种热门现象。赵露思将在五一档亮相元气森林音乐节、葫芦果音乐节;张新成官宣加盟银河左岸音乐节、咪豆音乐节;丁禹兮、罗云熙、张晚意、任嘉伦等演员也宣布登上不同音乐节舞台。
  这一现象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网友热议,“为什么演员开始跑音乐节了?”成为大家争论的焦点。
  为什么音乐节扎堆邀请跨界艺人?从艺人方的视角,对这一现象各有哪些看法和考量?观众对此的态度如何?记者就此话题进行多方采访与探讨。

  主办方:
  破局同质化与票房焦虑

  “相似的演出阵容复制黏贴”是近两年音乐节的顽疾。乐队资源几近耗尽,新乐队难以推出,而音综也难以提供新人。音乐节数量的暴增使得主办方面临“阵容焦虑”和“票房焦虑”。相比带票能力未经市场验证的海外乐队,邀请国内演员、综艺人的性价比和确定性更高。头部演员虽有报价但能带动垂直粉丝群体买票,相比观众审美疲劳的头部乐队和号召力不确定的海外乐队,邀请头部演员似乎是更优解。
  有着多年音乐节主办经验的M先生认为,跨界艺人敢接音乐节邀约定是对自己能力有所评估。他认为这是好事,一方面打破音乐节固有定义,更靠近国外音乐嘉年华概念;另一方面,影视歌多栖艺人早有概念,不应以主业限制艺人上音乐节。但他也承认,国内很多音乐节靠拼阵容卖票,制造话题带动票房成为常见手段,这导致音乐节只能依赖阵容,无法构建独特体验感。
  音乐节主理人小渡则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找演员、综艺人等非专业音乐人上音乐节的做法,是一种简单粗暴的采买行为——“我邀请你就是为了拉你的流量,就是为了卖票”,这样的逻辑已偏离了音乐节的初衷。
  小渡认为,如果能根据跨界艺人自身的气质和属性设计演出内容,服务于音乐这一核心,对音乐节来说便是一种加分项。但如果跨界艺人被泛滥地用作带票的营销手段,甚至让他成为音乐节的主角,就是一种本末倒置,“是对音乐的侮辱”。
  “作为主办方,应该想清楚你到底想做一个什么样的音乐节,制造出既意外又舒服的体验感,做出自己的特点,而不能只是跟风拼阵容。”小渡说。 

  艺人方:
  跨界有风险 需谨慎权衡

  某音乐厂牌代理多组音乐人和乐队演出业务,主理人阿达明显感觉这两年音乐节邀约锐减。对比自己厂牌接到的邀约和越来越多跨界艺人登上音乐节舞台,阿达表示理解主办方做法是因音乐节售票难、音乐人和乐队有限导致阵容重合。但他指出跨界艺人登上音乐节应带来好的音乐演出内容,才符合音乐节初衷。
  从跨界艺人自身角度,他们大多不排斥唱歌。如丁禹兮、赵露思等演员都有过音乐相关经历,有的是科班出身,有的是男团练习生等。一部分演员是有音乐梦,借上音乐节变相圆梦;另一部分可能是商演价格高,想赚快钱。
  从艺人宣传角度,前艺宣小A表示要分人看待演员参加音乐节。像张新成有音乐属性,参加音乐节较易理解,但其他演员参加则需要谨慎。演员参加音乐节曝光量和舆论风险较大,唱得不好可能被审判,演员应专注本职工作。而且现在艺人团队对艺人掌控程度降低,艺人可能不顾建议参加音乐节。小A还以张曼玉为例,说明跨界参加音乐节有风险,唱功不佳可能遭受打击。

  观众:
  实力与新鲜感的博弈

  观众对跨界艺人上音乐节的接受度因人而异。观众莫问表示如果是为“自担”去音乐节,有偶像在体验感还行,但爱音乐节的人可能觉得非专业阵容破坏气氛;观众呆呆觉得音乐节是放松娱乐活动,非专业阵容会有新鲜感。但两人都对跨界艺人有偏见,认为音乐节对演员是轻松赚钱手段,不希望纯演员参加,除非有唱功实力。
  莫问和呆呆都认为舞台呈现水准影响对跨界艺人的接受程度。莫问看重跨界艺人现场演唱实力,认为垫音难听都会扰乱兴致;呆呆包容度高些,但需要看到跨界艺人的努力和诚意。总的来说,观众认为跨界艺人要分一杯羹就得有实力,否则就得不偿失。
  在跨界艺人扎堆音乐节的现象中,主办方、艺人方和观众的看法各有不同,但都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演出内容和艺人实力是关键因素,这关系到跨界艺人在音乐节的呈现是否成功,也影响着音乐节的未来发展走向。(本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综合南都娱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