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男童打水仗后感染“食脑虫”引关注
桂林晚报
2025年07月04日
近日,一名6岁男童的妈妈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求助,称孩子6月16日在幼儿园打水仗后,第二天开始持续发烧,辗转多家医院最终确诊感染了狒狒阿米巴原虫,也就是俗称的“食脑虫”。
7月2日,记者联系孩子母亲了解到:孩子是合肥人,已转到上海的医院。通过药物治疗后已退烧,意识还算清醒,可以自主活动,但走路很慢,很容易摔倒,不像以前一样爱跑跳了。
男童妈妈发帖求助:
孩子感染了“食脑虫”
“求求大家救救我的宝宝!”7月1日,安徽合肥一位男童妈妈发帖求助,她的孩子感染了十分罕见的狒狒阿米巴原虫,俗称“食脑虫”,连日来发烧不断,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担忧之中。
这名男童妈妈介绍,自己的孩子今年6岁,6月17日忽然发烧,本以为是前一天打水仗着凉了,当天进行了物理降温,第二天去了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检查,6月19日去了市妇幼检查,6月20日又去了小诊所检查,都说是病毒感染。直到6月27日转院至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6月30日通过腰穿脑脊液的检查,确诊是感染了狒狒阿米巴虫。这名孩子的情况引来全网关注。
7月2日,记者联系到这名孩子的妈妈,她正带着孩子在医院就诊。她告诉记者,孩子目前吃了药,意识清醒,只是走路容易摔倒。
说起孩子被确诊感染了罕见“食脑虫”的事,她不断叹气,“我已经焦虑了好多天,我怎么也想不到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记者了解到,短短几天,他们已经花费了4万多元医疗费。
男童妈妈透露治疗进展
对于为什么感染,男童妈妈表示,目前想到的就只有6月16日在学校打水仗和4月13日在公园里捞鱼,没有去过别的地方。
男童妈妈称,6月30日医生给加了一些药,孩子开始退烧,精神状态变好,“当我们以为是治疗有效果的时候,医生给我们当头一棒说,别看他现在状态这么好,后面会有加重的可能。”
男童妈妈发文称,7月2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来到复旦大学儿科医院进行会诊,会诊结果将使用国产的硝羟喹啉进行治疗,并且在走伦理用药流程,目前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审批通过。
7月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男童妈妈表示,目前已与制药公司联系上,“我们看到网友评论,联系到了之前治愈孩子的爸爸,他推荐了相关制药公司。医生立马联系了,现在就是在走流程。”
孩子母亲说,7月1日她在社交媒体发帖讲述了孩子被感染的情况后,很多好心人留言给她支招,“多亏了大家,让我找到了以前治愈过类似病症的医院和团队。自己会听取专业医师的意见,希望找到可靠的治疗方案,让孩子快快好起来。”
夏天游泳戏水讲卫生
远离“食脑虫”有办法
夏天是游泳亲水的季节,但近年来一种罕见却可致命的“食脑虫”感染日益引起关注,夏天时有病例报告,多在戏水之后发病。专家表示,人们在戏水时注意讲卫生,就不必对“食脑虫”过分焦虑。
什么是“食脑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彭劼说,“食脑虫”并非昆虫或蠕虫,而是一类分布于自然界中的单细胞生物“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人们用肉眼无法发现。有一部分此类阿米巴原虫具有致病性,它们可感染大脑,引发原发性脑膜炎,迅速破坏脑组织,因而被称为“食脑虫”。
这些可致病的阿米巴原虫主要分布在自然水体和土壤等野外环境中,例如湖泊、河流、温泉、水沟,尤其在温暖环境下更容易滋生。人们游泳或玩水时,当含虫水体进入鼻腔,阿米巴原虫可沿嗅神经上行至脑部,造成大脑严重损伤,甚至导致死亡。此外,某些种类的阿米巴原虫也可通过破损皮肤黏膜、眼角膜感染等途径进入大脑。
彭劼说,目前对于相关致病性的阿米巴原虫尚无特效药,并且由于其病情进展非常迅速,患者通常来不及诊断、治疗,因此感染后死亡率较高。
“‘食脑虫’感染虽凶险,但在现实中发病率很低。”彭劼说,相关数据显示,相关阿米巴原虫感染在全球并非多发,国内报告病例数也较少,公众注意做好卫生,就对此不必过分担心。
人们如何做好预防、避免“食脑虫”感染?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李凌华建议,首先要避免高风险暴露,勿在卫生状况不佳的野外水体里游泳,尤其要避免潜水、跳水,以免增加鼻腔进水风险。
其次,做好卫生防护,接触土壤后及时进行清洁,确保皮肤无伤口暴露;佩戴隐形眼镜时做好消毒,避免接触污染水源。游泳场所应做好消毒工作,确保卫生条件达标。
此外,提高早期识别意识,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在野外游泳、玩水后如果出现持续发烧、头痛等流感样症状时,如果常规治疗无效且病情急速恶化,应当及时就医检查。
■相关链接
不久前一名5岁女童
也感染“食脑虫”
此前,一名5岁女童家长在社交平台的求助信息引起广泛关注。
家长称女孩于6月7日和6月14日游泳和泡温泉,6月22日出现头痛低热呕吐的情况,6月23日住进医院后出现抽搐,随后昏迷不醒,并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6月27日被检测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情况非常危急。6月29日,当事人更新了近况,称孩子脑电图基本是平的,不能自主呼吸,生命体征也在陆续减弱。目前,该女孩仍在救治中。
综合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