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寻访乡村老手艺之十

03版:寻访乡村老手艺之十

04版:读桂·关注

05版:读桂·关注

06版:走进桂林“AI+”

07版:读桂·社会

08版:时事关注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读桂·闲情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5年04月15日

故乡的锔匠

桂林晚报      2025年04月15日     
  ■清秋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我,小时候经常看到那位喊着“锔盆儿喽!锔碗儿喽”的师傅来村里“揽活儿”。我家院墙外面有几棵高大的椿树,紧靠着大道,天暖和些,师傅就坐在树下,一面吆喝一面干活儿。那时节,村子里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碗或盆要是摔成两半或有了裂纹,绝对舍不得扔掉,将碴儿好好地收起,请师傅将破碗锔成好碗,不多的工钱,比买一只新碗省钱多了。
  我就蹲在他的身边,看着木头匣子里锤、钻、锔子等物件。如果有人拿来一只不知怎么被打破了的面盆,师傅就慢悠悠地在腿上铺上一块白布,从匣子里取出钻头,两个膝盖夹住裂了缝的面盆,左手拿半圆的小铁帽扣在钻头的轴上端,右手拉弓子,那弓子的麻绳绕在轴的中间,一推一拉地就像拉胡琴儿,开始在裂缝的边缘钻眼儿,三下两下裂缝旁边就出现了一个小洞。把裂缝两边小洞都对称钻好后,师傅看都不用看,直接伸手从匣子里取出几个大小合适的锔子,那锔子中间宽两头窄,把两头的小钩按在裂缝两边钻出的小眼儿里,用锤子轻轻敲击,将小钩完全钉进盆里,锔子就牢牢地锔在了破裂的地方,以此类推直到锔完。
  看我一直呆呆看着他,师傅就把锔好的面盆递过来说:“你看看严实不严实。”我不敢伸手接只是脑袋转着瞅了一圈,半信半疑地问:“看着严实,可倒上水不会漏吧?”他对着我,实际也是对旁边等着拿回面盆的主顾说:“我这手艺是祖传的,跟学徒学来的不一样,当师傅的总还对徒弟留一手。这些工具都是俺爹传下来的,咱锔的碗儿锅盆,锔子掉不下来并且严丝合缝,这就叫‘手艺’。手艺没价儿,俺就按锔子收钱,一分钱儿一个。”
  感觉这个村子的活儿差不多了,壮实的师傅就挑起木头匣子,顺着土道向下一个村子走去。站在他的身后望着那背影,年少的我心里总会生出一种异样的感觉:似乎不仅仅是佩服,应该是一种敬畏。
  最近,陪父亲回了趟老家,看到老院子前面的椿树依然长得生机勃勃,忽然想起了40年前那位锔盆师傅。向堂叔询问后得知,邻村的这位师傅已经70多了,儿子虽然也继承了他的手艺,但这年头儿实在是挣不来钱,前几年去大城市打工去了。而在这块儿地方有名的他,如今经常参加庙会和政府组织的民间技艺展示等,被人们称为“锔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