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寻访乡村老手艺之十

03版:寻访乡村老手艺之十

04版:读桂·关注

05版:读桂·关注

06版:走进桂林“AI+”

07版:读桂·社会

08版:时事关注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读桂·闲情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5年04月15日

荔浦马岭镇团扇:

剖竹成丝四十载
匠心“编”出大市场

桂林晚报      2025年04月15日     
上接02版
老艺新篇:
巧制工具提效率 扇面变化出新意

  多年来,邱广初结合自己从事竹编制作的经验,通过不断查阅资料、精炼技艺,系统总结出了“团扇制作技艺”,在保持传统团扇风格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精心筛选,充分利用手工技艺,制作出圆竹剖丝团扇、平竹剖丝团扇、插丝团扇。
  邱广初的女儿邱燕珍告诉记者,圆竹剖丝技法制作的团扇,扇骨通过将一根直径约1厘米的厘竹,以竹节为分界将竹子上半部分均匀分成8片。“最开始,工人们用一把小刀在原料上要划好几下,才能将其一分为八,不仅费时间,而且成品率不高。后来,父亲研究出‘八瓣圆竹剖丝刀’,能一次性将竹子一分为八,提高了圆竹剖丝的效率。他还研究出独特的圆竹去芯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
  在桂林团扇艺术馆,还有一种扇形的模具,这种模具上有几个定位钉。邱燕珍拿起一根开好丝的竹子,将细丝整理好后通过定位钉进行固定,然后开始编线。“在没有这个模具前,编线时得用手指压着细丝进行固定,很费劲,现在用模具就容易多了。”
  这些工具都是在不断的摸索中研究出来的,让团扇的制作更加轻松。
  2002年,邱广初创建桂林广恒工艺品有限公司,将团扇编制技艺传授给百余人。2009年,邱燕珍正式接手工厂,与父亲一起守护这门传统制作技艺。
  “2013年以前,我们的团扇以国外订单为主,扇面的图案完全按照客户的需求制作。2013年以来,我们一边开拓国外市场,一边也将目光转回国内。”邱燕珍一边说,一边拿出不同风格的团扇向记者介绍。邱燕珍说,团扇从原来单一的圆形,到现在有芭蕉形、花瓣形、椭圆形,扇面的材质也有了更多的新意,有的扇面工艺还结合了其他优秀民间艺术的表达形式。
  邱燕珍介绍,除了跟美术界的专家合作,她还积极参加各类工艺品展会,寻找创作灵感。有一次,她在展会上发现麦秆画很有意思,询问了制作方法后,她觉得可以尝试用在扇面上。就这样,她开始尝试将麦秆、剪纸、蜡染、刺绣、壮锦、苗绣、瑶绣等多种优秀民间艺术与扇面结合,创造出丰富的扇面艺术表达形式。
  邱燕珍拿出一把壮锦扇面的团扇介绍道,壮锦质地坚韧、工艺精巧、花纹精美,将壮锦和团扇相结合,这把团扇有着别具一格的风味,魅力非凡。
  在邱燕珍看来,团扇不仅具有实用、装饰功能,更是文化的载体。团扇扇面的材质、图案能通过结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和地域特征,向大众传递不同的文化,她希望继续将承载着中国千百年传统与智慧的团扇文化推向世界。

探索发展:
融入现代元素 让传统技艺继续发展

  近几年,邱燕珍在团扇创作中也融入不少现代元素,让团扇更贴近当下的需求。
  一款“听见”系列的团扇正是如此。邱燕珍告诉记者,这款团扇的扇面上会有一个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就能听到桂林本地方言或山歌。“‘听见’系列让团扇变得更有趣味性,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邱燕珍表示,还要尝试融合更多的科技元素,让团扇能有更丰富的玩法,同时,会结合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群体对扇面进行设计,让团扇能赢得更多群体的喜爱。“我们要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让我们的团扇绽放时代光彩。”
  与此同时,邱燕珍也通过文化交流、大型展览、课堂教学等方式将团扇文化、团扇技艺广泛传播。2020年建成并开放的桂林团扇艺术馆被列入第二批广西非遗形象体验店,面向社会和学校开展研学活动,体验桂林团扇的制作技艺,去年共接待研学参观约5000人次,成为研学和行业交流的平台。“我们希望能以艺术馆为载体,挖掘传统团扇文化,并让更多人能了解团扇文化。”
  与此同时,马岭镇正助力桂林广恒工艺品有限公司申报“广西老字号”称号,并通过政府官方平台、媒体渠道及文旅展会推广团扇。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秉承“保护非遗根脉、激活产业动能”的核心理念,当地将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新方法,提升桂林团扇的品牌知名度,让桂林团扇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机,为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记者谭熙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