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马岭镇团扇:
剖竹成丝四十载
匠心“编”出大市场
桂林晚报
2025年04月15日
团扇是古代女子常用的饰物,蕴含团圆、美满、祝福等美好寓意。如今,它是深受大家喜爱的手工艺品。
荔浦市马岭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竹编制作传统。在众多竹编手工艺人中,邱广初复原了团扇制作核心技艺——圆竹剖丝技艺。在40年的时间里,用这项技艺制作的桂林团扇不计其数,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还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
■老手艺简介
团扇是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工艺品,不仅在生活中可以扇风散热,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上世纪80年代,荔浦马岭镇的邱广初让这项古老技艺重焕生机,成功复原圆竹剖丝团扇技艺,即将直径不足1厘米的厘竹剖为40余根细丝,从而形成扇骨,最终扇骨与扇柄一体成型。
此后,桂林团扇在传承传统竹编技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工艺体系。2018年12月,桂林团扇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乡野寻艺:
圆竹剖丝技艺 厘竹剖出数十根细丝
前几天,记者来到位于荔浦市马岭镇的桂林广恒工艺品有限公司。
厂房里,数名工人拿着扇骨、毛刷等工具,娴熟地粘贴团扇扇面。一旁的小房间内,另一组工人在做完质检工作后,将一把把精美的团扇装箱准备发货。
随后,记者走进同样位于荔浦市马岭镇的桂林团扇艺术馆,这里不仅展示了国内不同地区的团扇和制作桂林团扇的老工具,还有近年来优秀的桂林团扇作品,仿佛诉说着这项技艺的历史脉络。
说起马岭镇的桂林团扇制作,不得不提到邱广初。
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荔浦县竹器厂每年都会有大量竹制品出口,因此会在荔浦各个乡镇收购乡村手工艺人编制的竹编芒编产品,邱广初就是众多手工艺人之一。当时,手工艺人们都是按样品进行编制,邱广初在此基础上,还会编制风景图案,技艺逐渐得到认可。
上世纪80年代,邱广初成为马岭镇联办工艺美术厂的厂长。
在1982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荔浦一家外贸公司接到一份国外订单,需要依照样品制作一批仿古制团扇。当时,荔浦有68家外贸工艺品生产企业,谁能复制出样品,谁就能拿下这个订单。邱广初白天在厂里指导生产,晚上回家闭门研究样品,历经20多天的努力,他制作出了满足厂商要求的团扇,成功拿下订单。
邱广初说,制作这批团扇时所采用的就是圆竹剖丝技艺,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将直径不足1厘米的厘竹剖为40余根细丝,竹丝细密均匀,扇骨与扇柄以竹节为界一体成型。制作一把圆竹剖丝团扇,需要经历选材、自然晾干、开八片、取囊、开丝等十余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考验匠人的功力。
借着这个机会,邱广初将团扇产业由小做大,虽然中间也有过波折,但他稳扎稳打,开拓了出口团扇的业务,出口订单逐年增加。
2016年,邱广初被授予“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