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鸟中大熊猫”连续多年到青狮潭越冬
从成双成对到成群结队
中华秋沙鸭爱上桂林的山和水
桂林晚报
2025年04月15日
记者从市林业和园林局获悉,市林园局、自治区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中心、灵川县林业局此前开展中华秋沙鸭调查监测工作时,在青狮潭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观测到11只中华秋沙鸭的身影。这也是中华秋沙鸭连续多年来准时“赴约”,选择到青狮潭保护区越冬。
中华秋沙鸭为何会来桂林越冬?它们在桂林是怎么生活的?上周,记者来到市林园局,听工作人员讲述中华秋沙鸭的故事。
青狮潭水库开展加固工程 没想到它们还是来了
记者从市林园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科了解到,中华秋沙鸭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距今已有1000多万年的历史,是第三纪冰川末期遗留下来的古老物种。中华秋沙鸭被誉为“鸟类中的大熊猫”“水中活化石”,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市林园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8年开始,中华秋沙鸭每年都会到青狮潭保护区越冬,充分说明了它们对这里的喜爱。不过,去年冬天时,林园部门工作人员的内心却有些忐忑,担心见不到这些“老朋友”的身影。
“中华秋沙鸭对栖息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不仅需要水质清澈无污染,还依赖丰富的鱼类资源作为食物来源,而且周边要有适宜的林地或湿地供其栖息、躲避天敌,可以称得上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器’。”市林园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科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中华秋沙鸭在哪里出现,往往就能说明那里的生态环境非常好。由于去年青狮潭水库开始进行除险加固工程,对水库进行了放水,他们担心水位降低后不符合中华秋沙鸭对环境的要求,不再选择到这里过冬。
去年11月,青狮潭保护区传来了好消息,监测人员再一次看到了中华秋沙鸭的身影,这令大家欣喜不已,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今年2月,自治区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中心要到青狮潭保护区开展中华秋沙鸭调查监测工作,市林园局和灵川县林业局的相关人员也一同前往现场。”一位参与监测的市林园局工作人员现在还记得当时激动的心情。他回忆,特别幸运的是,大家到现场没多久就发现了中华秋沙鸭的身影。
“我们当时到了九屋镇一带,远远地就看到水面上有一些鸟类,大家马上就提起了精神,猜测是不是中华秋沙鸭。”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距离较远,监测人员赶紧拿出了随身携带的望远镜观察。“还真是它们!当时我们都特别开心,就像等到了久违的老朋友,大家互相传递着手里的望远镜,都想一睹‘鸟中大熊猫’的真容。”
从2只到11只 来桂林过冬的队伍逐渐壮大
记者了解到,中华秋沙鸭为候鸟,每年冬季到来后,它们就会从我国东北部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区飞往南方过冬。“冬季北方严寒,它们便会往南飞,一般都是在我国中部和南部越冬,比如广西、广东、福建、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等省份。”市野生动物保护站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他表示,2018年,监测人员首次在桂林青狮潭保护区发现2只中华秋沙鸭。从那之后,这种鸟类不仅每年冬天都会准时来到青狮潭保护区“报到”,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
“那天我们在现场看到中华秋沙鸭后,大家一起数了数,总共来了11只。”他告诉记者,大家推测或许是之前来过的中华秋沙鸭对这里的生活环境非常满意,回到北方繁殖后,就再次带着新的家族成员南飞越冬,因此这里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该工作人员透露,这次在桂林现身的中华秋沙鸭有雄鸭也有雌鸭,它们有可能是一个家族。他告诉记者,不同性别的中华秋沙鸭在外观上有明显差异。雄鸭的“造型”较为显眼,头、颈、后背的羽毛以黑色为主,腹部羽毛为白色;雌鸭的头、颈、背部羽毛为褐色,腹部羽毛为褐色到白色过渡,类似灰色,整体颜色比雄鸭低调不少。
“中华秋沙鸭每窝产蛋数是10枚左右,所以我们猜测这次来的可能刚好是‘一家人’。”该工作人员说。
下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