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要闻·综合

04版:走进老旧小区看变化

05版:走进老旧小区看变化

06版:探“店”话非遗之五

07版:探“店”话非遗之五

08版:读桂·民生

09版:八桂热点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读桂·闲情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3年04月04日

桂林釉陶烧制技艺:
传承中创新 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

桂林晚报      2023年04月04日     
上接06版
特殊的地质条件让桂林釉陶独具特色
  陈施淼是一位“70后”,原来在北京从事建筑工作。大约20年前,他开始接触茶文化,也渐渐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一开始只关注茶本身,逐渐到对茶器感兴趣,再到后来的开始研究、收藏茶器,他一步步地萌生出了动手制作陶器的想法。
  “那时候我们几个朋友四处收集釉方,研究这些茶杯是怎么烧制出来的。”陈施淼说,2009年,他在桂林开起了工作室,利用放假回家的时间烧制,主要还是作为兴趣爱好。2015年时,陈施淼辞职回到桂林,决定专职制作釉陶。
  拉坯、上色、烧制,是很多人认知中的陶器制作的步骤,而在参加陶艺体验时,基本只能体验到前两项。但实际上,桂林釉陶制作包含配置陶土、手工制坯、素烧成型、配釉上釉、复合窑烧五大流程,共50多道工序,十分繁琐。
  记者了解到,全国几乎每个地区都有釉陶的踪迹,并且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流派。釉陶制作材料一般就地取材,而桂林釉陶同样也选取了地方土制作。
  陈施淼表示,刚开始烧制陶器时,他对陶土并没有过多研究,也曾购买过景德镇、宜兴等地的土,但随着对釉陶制作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他发现很多名陶都与地方土中的特色矿物质密不可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工作室所在地点与宋代时的“东窑”距离很近,这一带是一个窑子群,漓江两岸曾有百来个窑口。他立刻意识到,这说明这儿的土质很好,利于烧窑。从那时起,他便一直选用尧山土来烧制器具。
  记者看到,陈施淼在工作室中展示的陶器颜色多样,有的呈红褐色,有的呈黄色,有的呈蓝色,还有的呈现出黑色……而器具的肌理也不尽相同,有些表面很光滑,有些则凹凸不平,上面还呈现出一个个细微的小孔。他拿过一个杯子往里倒入茶水,之后杯中不断有细密的气泡冒出,这杯水仿佛“活”了起来。
  “之所以能看到这些现象,都和本地土质密不可分。”陈施淼介绍,桂林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土质呈弱碱性、含钙高、铁矿物质明显,是极好的陶器制作材料,也是桂陶“窑变”丰富的基础。用这样的土烧制出来的陶器通透性好,而铁锈花、白釉点钧、草木灰釉陶等众多独具桂林特色的釉陶佳作也应运而生。

在传承中谋求创新
  桂林釉陶制作技法久远,同时博采众长。采矿、配土、塑型、制釉,烧制工序都是传统技法。在陈施淼看来,釉陶制作流程中,难度最大的是烧窑。湿度、温度、气压等因素对窑炉都有影响,而烧制过程中火候、含氧量等不同,烧出来的器物也完全不一样。不同条件下的烧制方法也略有差异,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烧窑师傅的是陶器制作中的‘大师傅’,难度第二大的是上釉。”
  陈施淼说,中国陶瓷业的发展以“釉面温润、亮而不耀”的宋瓷最具代表性,尤以其器型丰富、釉色多彩、烧制技法成熟成为古代陶瓷工艺最高峰。为了实现“宋”陶现代复烧工艺,制作出釉陶产品,他四处拜师学习。除了前往江西景德镇、山西等窑业发达的地方学习,他也在桂林本地找了多位老窑工学习烧制方法。“听说我们这一片在上世纪60年代时有生产队,还有一群人在烧陶、烧器具,既然制作的是桂林釉陶,那么了解本地的烧制方法当然也很有必要。”
  学习中,陈施淼发现很多老窑工虽然烧窑经验丰富,但对于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都属于感性认知,这些经验也都属于口口相传,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比如他们会通过窑炉的烟来观察,但这是一种需要意会的东西,很难一代代准确地传下去。”
  陈施淼告诉记者,现代窑炉烧制的技术控制依托现代计算设备的精确测温、控温来辅助实现更稳定的烧制控制。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他创新了“12阶段还原焰复合烧”工艺技术,成功实现了古代柴窑中极难掌握的还原气氛多温阶烧窑环境的控制,从而完成古陶瓷的复烧实践。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门技艺,陈施淼也精准记录下了釉陶制作中的各种数据,以便传授给更多学生。
  “在不少人心中,陶似乎是一种‘老古董’,如果年轻人对此渐渐都没了兴趣,桂林釉陶也很难继续传承下去。”陈施淼说,在传承传统手艺的同时,他也希望这门技术能有更好地发展,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从2019年开始,他应邀成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特聘教授,给设计与传媒学院的学生上陶艺课,希望传达给学生不一样的陶艺制作和文化传承理念。
  近几年,陈施淼注重陶瓷产品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增强了釉陶的设计感和时尚性,创作出了“桂林山水杯”,利用釉水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的自然流淌之美,让桂林山水“跃然杯上”。此外,他也拓展了釉陶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制作出了茶器、文房、香器、花器等产品,让釉陶兼具美观及实用性。
  陈施淼介绍,桂林观志窑釉陶工作室每年大约能售出两三千件手工制作的釉陶作品,主要市场集中在广州、上海、大连等地,也有部分商品走出国门,销往韩国、英国等国家。他表示,宋元时代大量的釉陶出口外销“铁锈花”发色技艺陶盛行东南亚,20世纪80年代桂林美陶厂的国宾礼陶多次赠送给国外元首贵宾,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收藏并展出的桂陶等,皆因桂林釉陶本土特性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赞誉。“它是桂林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是文化自信的象征,随着现代社会‘返璞归真’的审美需求,桂林釉陶也将重新回归主流消费市场。”

■发展
  桂林釉陶不断发展,学校、社区、景点、旅游商店以及各大活动展览现场,随处可见桂林釉陶作品的身影。目前,桂林釉陶在市民中广泛流传,釉陶艺术家们在桂林的各大高校、中小学、老年大学、周边的农村学校、城市社区等场所广泛开展釉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传播、体验与分享交流活动。该项目在民间集体实践,社会传承,师徒传承等。
  近几年,桂林釉陶民间传承烧制多以艺术家工作室为主,如桂林观志窑釉陶工作室、福兴堂陶艺工作室、山水垚陶艺工作室、荔浦雷氏陶瓷、汀文窑等。桂林中华文化促进会也专门设立了陶瓷文化专委会,促进桂林釉陶文化的学习、探索、研究、传播、传承。
  目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桂林博物馆,均收藏有各时期桂林釉陶作品。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世界博览会等活动,主办方都会积极邀请桂林釉陶艺人参加,为桂林釉陶制作技艺传承传播提供平台,有力推动了桂林釉陶文化走出去。
  近年来,桂林釉陶艺人一直致力于推动“非遗进校园”,并培养年轻的釉陶制作爱好者、传承人,仅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桂林旅游学院等高校学生每年就超1000人。
  记者唐霁云 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唐霁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