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县区新闻

05版:清廉桂林

06版:健康桂林

07版:理论

08版:时事

返回 2025年03月21日

提升思政课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三重维度

桂林日报      2025年03月21日     
  □王强芬 陶光均

  随着数智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从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要“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再到习近平总书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讲话,这标志着AI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结合已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然而,当前思政课教师正面临着种种挑战,如AI技术的快速迭代对教师的AI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智能教学平台、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分析、大语言模型等新兴工具,许多教师反映自己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将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这种情境下,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成为破解思政课教学改革难题的关键。本文将从理念维度、能力维度和伦理维度三个层面,探讨提升思政课教师AI素养的路径与策略,以回应国家政策要求,助力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

  一、理念维度:坚持AI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它也为新时代AI赋能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根本遵循。在AI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中,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坚持思政课的本质属性,确保AI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保证创新过程中不迷失方向;创新是守正的动力和保障,只有借助不断迭代的AI技术创新,思政课教学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因此,AI赋能思政教学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在坚守思政课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AI技术赋能的教学新模式。
  一方面,守思政课本质属性之正。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在AI技术赋能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确保技术应用服务于教学目标,而不是削弱或偏离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在AI技术的应用中首要任务是强化思政课的思想引领核心作用,时刻铭记其根本使命——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本质是价值观的传递。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AI技术精准捕捉学生思想脉搏,同时精心设计适宜的AI应用情境,确保技术切实服务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再者,务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灯塔,谨防技术沦为单纯工具、教学偏向娱乐化的误区。例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革命历史画卷时,教师应着重引领学生深刻领悟历史真谛、夯实理想信念之基,而非仅仅沉溺于视觉震撼之中,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升华。思政课教师教学必须以价值引导为核心,在借助AI技术的同时更应该通过情感互动和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现实中找到方向,这是思政课教师最独特的地方。
  另一方面,创思政课教学改革之新。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需要积极探索AI技术驱动教学新模式。一是以AI技术优化思政课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智能教学平台,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爱好等学情数据,对学生进行数字画像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匹配。同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体验社会现象等,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二是以AI技术深度融合教学内容与创新形式。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打造智能问答助手,即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疑惑;通过AI技术构建互动教学场景,如在线小组讨论、虚拟案例分析等,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与体验深度。借助大数据分析学生学情,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实现精准施教。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个性化教学为例,针对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适合采用AI技术为其生成动画、图表解析,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协助其理解原本晦涩抽象的哲学原理;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更适宜设计兼具思辨深度与挑战性的讨论议题,引导他们批判性思考与创新,进而实现精准的分类分层式教学。三是充分挖掘利用多模态学习数据分析,实施综合教学评价,形成一个从数据收集、分析到反馈应用的完整教学评价闭环。如通过综合分析学生课堂参与度、作业情况、学习浏览记录、在线讨论活跃度等多模态数据,生成学生专属的数字画像,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学习建议等专属学习包,用数据说明该学生的学习成果与不足之处。教师借助AI赋能教学评价转变为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综合评价模式,兼顾教师教学的持续优化与学生成长的精准助力的双轮驱动。

  二、能力维度:提升AI赋能思政课教学的综合技能
  AI应用与思政课教学的碰撞为思政课教学开辟了无限机遇,但不可避免地要求教师进阶自身的综合素养能力。毕竟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AI素养,是AI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思政课教师要将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需要从四个方面系统提升自身综合技能。
  第一,数据分析能力,用数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数据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石,教师要精准洞察学生情况,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从多模态学习数据发现潜在的数据价值,持续优化教学。例如,利用AI技术智能识别学生学习浏览时间、互动频率及完成度等数据,对该班学习瓶颈、偏好、学习效果进行数字画像,为思政课教师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同时,思政课教师不能过度依赖AI对数据的分析,他们更需要具备独立解读数据背后深层意义的能力,在意识形态、思想动态、情感倾向等方面敏锐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干预。
  第二,技术操作与教学设计能力,将AI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在AI时代,思政课教师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教学工具和平台,需要具备将AI技术融入教学设计的能力,探索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新模式。例如,利用智能教学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和课后复习;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可视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亲历”重大历史事件,增强其对历史规律的理解;设计基于AI技术的教学案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智能时代教师需融合思政课与AI技术,打造生动丰富的教学新形式;教师若缺乏AI教学应用能力,AI技术便难以在课堂上施展,AI赋能思政课的潜力也大打折扣。
  第三,教学反思与创新能力,在反思中提升教师运用AI教学实效性,在创新中提升教师融入AI的教学技能。《礼记·学记》云“教然后知困”,思政课教师经过AI应用教学的实践,只有通过反思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方能把握到AI技术辅助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发现智能化教学组织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不断提升AI融合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与学习体验。将AI融入到思政课教学本身就体现出教师的创新,无论是运用AI技术设计更具互动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还是利用AI技术深度解读学生学习数据,或是利用AI助教为学生提供24小时在线的答疑服务,都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思维的运用。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反思与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够巧妙地将AI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推动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三、伦理维度:强化AI赋能思政课教学的风险防范
  AI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耦合的同时,亦催生出诸多伦理困境。譬如,思政课教学的个性化定制,是以生成学生专属的思想动态数字画像为前提的,这需深入挖掘学生社交软件使用痕迹、网络言论、浏览足迹、视频偏好乃至关注博主动态等。然而,这一过程无异于对学生个人隐私的悄然侵扰。若教师安全伦理意识淡薄,对AI技术驾驭不力,势必引发数据安全隐患,导致学生信息泄露等风险,进而为思政课教学活动蒙上一层阴影。需要指出的是,数字画像之下,隐藏着个体被数字化、符号化、程式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漠视了现实人的多维性与复杂性,诱使思政课教师不自觉地用“简单、抽象的信息、数字、符号”来取代人的全面本质,从而忽略了对生命完整性的深切人文关怀。这无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追求南辕北辙,渐行渐远。
  鉴于此,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者,必须强化AI伦理风险防范意识,合理把握技术伦理尺度,推动AI技术向善发展。
  首先,平衡个性与主流价值观,嵌入价值观引导机制。在思政课教学的数字化征程上,教师需慧眼独具,精准拿捏个性化需求与主流价值观的和谐共生。AI技术,虽能以学习行为和兴趣偏好为罗盘,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内容,但稍有不慎,便可能使推荐内容滑向娱乐化的深渊、碎片化的泥潭,削弱思政课的深邃思想与理论底蕴。因此,思政课教师需挺身而出,主动参与思政教育领域的算法规则设计与塑造,成为技术与人文融合的桥梁。他们需深入剖析,科学评判AI在思政教育中的实效与价值,确保技术之舟始终锚定于立德树人的宏伟航向,全方位、全维度助力学生筑牢正确价值观的基石。如此,方能让AI技术成为思政课的得力助手,而非价值观的偏离者。
  其次,强化人文关怀力度,谨防技术替代教师主导地位。AI技术,虽如教学效率之催化剂,却终究无法替代教师那温暖的人文关怀与深邃的价值观引导。在AI技术赋能的互动教学舞台上,教师需时刻保持警醒,谨防技术之手过度伸展,侵蚀了自身的主导领地。譬如,当社会敏感话题成为课堂讨论的焦点,AI系统或许能提供丰富的信息素材,却难以完全替代教师那充满智慧与情感的价值观引领。教师的人格魅力,如同璀璨星辰,照亮学生心灵的夜空;教师的情感共鸣,如同涓涓细流,滋润学生心田的沃土。这些,都是机器所无法复制与替代的。因此,思政课教师,始终是那掌舵领航之人,AI技术,不过是其手中的一件辅助工具。思政课的核心使命,在于促使学生将教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过程,情感因素的融入至关重要。教师要精心培育学生的人格德行,滋养他们的情感世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如春风化雨般适时介入,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避免“人—机—人”冰冷关系淡化了师生间那宝贵的情感体验。
  最后,明晰AI伦理之界限,坚守育人为本、技术辅翼之核心理念。在AI赋能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如灯塔般照亮技术的伦理边疆,秉持育人为根本、技术为所用之原则,审慎拿捏智能技术融入的微妙“度”。一方面,教师应以辩证之眼审视智能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功过是非,谨防技术沦为单纯工具之虞。AI技术,虽能优化教学之流程,却万不能替代教师对学生思想脉络的深邃洞察与价值观之引领。教师之智慧,如明灯照亮学生前行之路;教师之情感,如暖阳温暖学生心灵之角。另一方面,教师需筑起适合AI赋能思政课教学的规范之堤,立起标准之碑,确保技术应用之舟始终驶向教学之目标。譬如,将马克思主义之世界观与方法论,深深嵌入智能算法之逻辑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舵,纠正技术之工具理性偏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之科技观。通过鲜活之案例分析,教师可引领学生探讨AI技术在医疗、教育、司法等广阔领域之应用,如何彰显公平、正义、诚信等核心价值观之光辉。如此,既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技术之伦理边界,又能使其肩负起应有之社会责任,让科技之翼在思政课的天空中翱翔,却不失人文之温度与方向。
  小结:AI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秉持守正创新之理念,思政课教师需不断探索AI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锤炼AI赋能教学的综合能力,让技术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同时,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确保AI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行稳致远。如此,思政课教师方能驾驭AI之舟,破浪前行,在AI时代更好地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展望未来,随着AI技术的日新月异,思政课教师更需以时不我待之精神,不断学习,持续提升自身AI素养,引领思政课教学迈向高质量发展之新篇章。
  [作者单位:王强芬系桂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光均系桂林医科大学团委副书记、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3YJAZH145)的研究成果;第二期“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越教师”培育计划支持对象王强芬教学创新团队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