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县区新闻

05版:清廉桂林

06版:健康桂林

07版:理论

08版:时事

返回 2025年03月21日

情系“绿色国宝” 增厚“绿色家底”

解读古树保护的“桂林密码”

桂林日报      2025年03月21日     

  在全州县大西江镇锦塘村委王家村的古樟树下,人们砌上围墙护树,并在围墙上刻下不同字体的“寿”字。古樟所在成为福地。记者秦丽云 摄

  在全州县大西江镇锦塘村委王家村的千年古樟“树坚强”下的水泥柱上,刻有“古樟抢救工程”字样。 记者秦丽云 摄

  灵川县潭下镇山口村的古樟,已成为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记者秦丽云 摄
  □本报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李腾钊 邓琳 黄勇丹
  几阵春风,几场春雨,万木又逢春。
  在全州县大西江镇锦塘村委王家村,一株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樟正吐露新芽。过去数十年来,这株古樟曾几遭劫难,原本需要十余人手牵手才能合抱的主干,只剩下当初的四分之一左右。不过,在王家村人和当地政府部门、林业部门的共同呵护下,老树再发新芽,写就“树坚强”的佳话。
  在桂林,众多被誉为“绿色国宝”“绿色活化石”的古树名木,像全州县大西江镇锦塘村委王家村的“树坚强”一样,得到人们的深情守护。这一个个守绿护绿的温情故事,无声却有力地解读着古树名木保护的“桂林密码”。2025年3月15日,国务院第50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意味着更多的古树名木,将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枝叶长青。

  故事:
  全村守护,几经劫难的千年古樟再发新芽

  3月13日,记者来到全州县大西江镇锦塘村委王家村。沿着村道进入村子,几株枝繁叶茂的大樟树映入眼帘。树干旁逸斜出、枝头正吐新绿的大樟树,在小村的上空撑起了一把绿色大伞,蔚为壮观。
  “这些都是我们村的宝贝。”正在古樟树下一间屋前闲坐的村民王甫勋谈起古樟,满是自豪。
  现年77岁的王甫勋最先给记者介绍的,不是两株分别有着360多年和260多年树龄的小古樟,而是它们的“母亲”——一棵被誉为“树坚强”的千年古樟。
  记者走近,才发现千年古樟的主干已不再饱满,而是只剩下小部分。同时,它的枝干呈半弧形,看起来摇摇欲坠。即便如此,它的枝头依然冒出很多新芽。称其为“树坚强”,毫不为过。不过,在王甫勋和“70后”村民王荣高的共同讲述中,记者走“进”了这株古樟历尽沧桑的岁月,更感“树坚强”一词的深意。
  在1998年出版的《全州县志》中,曾这样介绍它:“王家古樟,位于大西江镇锦塘村公所王家村。树高30余米。8条树枝生长粗壮,树冠茂盛,遮阴10余亩。”据当地村民反映和有关专家考证,该树树龄在1000年以上,为罕见大古樟。两位村民说,千年古樟曾一度长得枝繁叶茂,村民们经常聚在树下休闲或干活。
  从20世纪40年代起,千年古樟几经劫难。一次蝗灾,整棵树的树叶惨遭蝗虫嚼食,几近光秃。幸亏村民集资购药水喷洒,古樟树才幸免于难。接下来是火灾。一个调皮孩子拿干柴草到古樟树根烧火,把树引燃。幸亏村民及时设法扑救,古樟再一次死里逃生。
  树有劫,人来助。据锦塘村党总支部书记伍盛金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古樟的树叶大面积发黄。全村170多户村民经过商议,每家每户挑一担农家肥给古樟补充营养。很快,古樟再次“容光焕发”。接着,有在外地工作的乡贤筹资,给古树建起护栏。大约在2002年,在大西江镇政府的支持下,在村民们齐心操持下,千年古樟和相距仅20多米的两棵子树均被垒起1—1.5米高的围墙护住。同时,围墙的众多石块上被精心雕刻了100个不同字体的“寿”字。从此,古樟所在地被四邻八乡公认为福地“百寿园”。
  不过,没多久,古树再度遭受劫难。2008年,千年古樟遭受雷击,受损严重,主干裂成了两半。这一次几乎是灭顶之灾。
  全州县林长制工作站站长蒋永明介绍,2008年,千年古樟遭受雷击后,当地林业部门及时采取了保护措施,不仅修建了高大的水泥柱子用以支撑其仅存的约四分之一主干,而且启动了“古树抢救工程”——每年定期巡查,杜绝火患、雷电等给它造成新的破坏,同时对古樟进行杀虫治理追肥等日常管护。2008年,这棵古樟树获得“广西古树名木保护牌”挂牌。蒋永明说,当年相关林业专家重新对这棵古樟树进行检测,检测显示树龄达1250年。
  从2008年至今,历经17年的精心守护,今年春天,千年古樟在春风中再发新芽,让全村村民欣喜万分。王家村人书写的“树坚强”佳话也由此流传开来。

  走访:
  人树共生,众多古树“承载”守护佳话

  古树名木被称为“活化石”“绿色文物”“绿色国宝”,是宝贵的物种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
  在桂林很多地方,都有古树名木的身影。像“树坚强”那样体现守绿护绿的温暖故事,也随处可寻。
  在全州县东山瑶族乡六字界村,村民世代守护一株千年红豆杉,被传为美谈。
  参天古树,伞冠高擎,根系发达,枝叶繁茂。六字界村的这一株红豆杉,虽看起来“正青春”,实则已历经1200多年的风雨。
  六字界村党支部书记王定红说,村民早已把这棵古树当成了母亲树,“一代代人,像对待自己生命一样呵护着她。”
  红豆杉属常绿乔木或灌木,是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享有植物王国“天然活化石”之誉。这种树生长缓慢,数量稀少。树生千年,更是难得。然而,价比黄金,自然遭人觊觎。曾经,不少商贩来到六字界村,意欲高价购买千年红豆杉,其中一老板还开出700万元的高价,均被村民断然拒绝。他们说:“谁会卖掉自己的母亲?!”
  保护古树,保护母亲。多年来,六字界村民把保护这株红豆杉写进了村规民约,举全村之力守护母亲树。
  在灵川县潭下镇山口村,一株有着800多年树龄的古樟也在默默“讲述”人树共生共荣的故事。该村村民告诉记者,这棵樟树下有一口泉眼。岁月悠悠,樟树从小苗长成参天大树,也见证了村中这口泉眼历经几个朝代修缮、最终成为闻名四方的“灵泉”的过程。村民还专门请回一块“灵石”置于树前。千百年来,沧海桑田,古树、古井、“灵石”,还有一代代村民,共历风雨,早已融为一体。
  岁月荏苒,多少风霜侵凌、雷击斧斫的劫难都成了过往。树与人相望相守、相伴而居、深情守护的点点滴滴,都凝聚在树的年轮里和枝叶中。那些守绿护绿的佳话也与人、与树一起,走向更悠远的未来。

  底蕴:
  古树名木,聚起浓郁“乡愁文化”

  人护树,树亦护人。
  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默默守望,让古树在人们心中早已不再只是树。它们不仅成为当地街道或村屯的标志,还成为一代代生活在周边的人们内心深处最浓厚的那抹乡愁。它们不仅体现出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也承载着较强的民族和地域文化价值,更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传统文化。
  2022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印发《全区选认乡愁树活动方案》,对乡愁树选认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记者从市林业和园林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6200多株乡愁树选认工作。广大群众以认选乡愁树为载体,唤醒乡村留下的记忆,记住乡愁。
  全州县林业局生态股的唐坚强告诉记者,保护古树名木是“留住乡愁”的重要内容,是保护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该县加大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力度,全面完善“一树一档”,优化美化“一树一牌”,严格实施“一树一策”,切实落实“一树一人”,深入挖掘古树名木文化,讲好“一树一故事”,推进古树名木资源合理开发。
  在灵川县,当地林业部门积极挖掘具有代言地方特色产业的古树资源,与乡村振兴、乡村美化相结合,与村俗民情相结合,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古树名木休闲娱乐、健康养生、文化之旅的主题景点。2023年9月,该县海洋乡的银杏古树群荣获“全国最美100个古树群”称号。世代守护古树群的村民,让心里的乡愁有了一份最新的自豪表达。慕名而来的游客也为当地旅游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形成古树保护与乡村振兴共赢的局面。
  在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村,数株上百年的重阳木散布在村前广场及池塘周边。在绵绵的春雨中,古树与古朴民居构成一幅诗意的田园乡居图。当地村民周华文告诉记者,这样的美景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底,“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想起那些古树,就满心都是家的温暖,还有对家乡的牵挂和思念”。

  展望:
  有法可依,“绿色国宝”将更长青

  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意味着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实现有法可依。而情系“绿色国宝”,增厚“绿色家底”,将成为社会公众更深的默契和共识。
  在《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中,明确古树是指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不包括人工培育、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商品林中的树木。条例所称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或者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对于古树的分级,条例有着明确的标准:树龄500年以上的,实行一级保护;树龄300年以上不满500年的实行二级保护;树龄100年以上不满300年的实行三级保护。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决定对城市内树龄300年以上不满500年的古树实行一级保护、树龄100年以上不满300年的古树实行二级保护。对名木均实行一级保护,不受树龄限制。
  记者从市林业和园林局了解到,我市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全市现有古树名木共29758株,位居全区第一,占全区古树名木数量的20.7%。其中,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681株,二级古树(树龄300—499年)2303株,三级古树(100—299年)23309 株,准古树(80—100年)3455株;名木10株。古树名木品种繁多,共有60科164属290种,主要树种有樟、枫香、枫杨、银杏、木荷、马尾松、南方红豆杉、重阳木、杉木、桂花、榕树等,分布广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有古树群200个,主要分布在龙胜、恭城、平乐、资源等县(自治县),已全部落实挂牌保护。
  在《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第十七条中,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实施买卖、运输、加工非法采伐、移植古树名木等损害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的行为。《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中,对于采伐、移植古树名木的处罚也有明确规定。其中,违法行为涉及一级保护的古树和名木的,处每株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出台,让大家更懂得如何依法保护古树名木,必然会让更多的古树名木枝叶长青。”全州县林业局工作人员说,古树名木的潜力将得到充分挖掘,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