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专题

04版:社会生活

05版:县区新闻

06版:时事·体育

07版:理论·时评

08版:桂林故事

返回 2024年08月30日

“三全育人”视域下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析

桂林日报      2024年08月30日     
  □庞玉琦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新医科下对高质量医疗人才队伍培养的要求,而且是健康中国下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的使命保障。医学院校可以从发展理念、教育改革、资源整合、实践锻炼、普查干预等方面着手,结合专业特色与培养目标,实现塑造医学生健康心理品格,助力医学教育事业发展。
  一、根本点:心理健康发展理念
  医学肩负维护人民健康的使命,要有更高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精神的职业内涵,明确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理念是正确指引。第一,需要以育德育心为目标设立,积极塑造医学生健康心理品格,厚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价值情怀。第二,需要医学专业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心理教育,用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适应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心理品格和能力,用心理素养铸就医者底色,从而积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二、关键点: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医学院校需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融会贯通的教育方针,推动心理健康与教育工作紧密结合。一是强化思政教育,专业教师于课程思政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发掘心理内涵与价值,延伸心理技能,加强学生心理认知;二是重视生命教育,医学生系统学习与生命健康相关的课程教育和实践教育,深植生命理念,启发生命意义;三是深化医学教育,发挥医学专业优势,扎实医学心理学、中医学、医患沟通学等涵盖调节心理内容的课程,将专业特色与心理健康相结合,以学促用。
  三、支撑点:心理健康资源整合
  医学院校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党委牵头主抓,部门实施主管,形成全员参与长效机制、构建心理育人网络支持系统。第一,完善心理育人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心理教师、辅导员配备齐全,专任教师、后勤人员等辅助支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统筹工作,整合资源,建立跨部门合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构建数字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如心理求助热线、心理辅导咨询、AI心理对话等。第二,强化社会支持系统,拓展心理健康工作途径,促进家校联动、朋辈互助。切实拓宽心理育人维度才能提质增效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
  四、落脚点:心理健康实践锻炼
  医学院校要以实践调动学生心理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核心素养。首先,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充分运用心理辅导室、社会实践、临床实习等教育教学基地,开展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公告号、易班等网络媒体阵地,丰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全方位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其次,打造健康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心理班会、主题讲座、趣味心理等诸多活动,应用心理团辅、绘画疗法、音乐疗法、运动疗法等诸多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心理、沟通共情、调节情绪、应对挫折,促进心理与医学专业协同赋能,实现以知践行、自觉适应与服务社会的效果。
  五、切入点:心理健康普查干预
  以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出发点,构建在校全阶段全员普查,关注医学生入学、学期开学、季节交替、期末考试、临床实习、考研就业等几个时间节点。建立学生心理动态档案,定期摸排学生心理状态。以心理危机精准干预为突破点,从源头做好心理危机预防,把握及时精准干预,并持续跟踪评估。同时,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预防机制,确保重预防、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采取精准科学、专业有效的应对机制,切实加强心理预防保障,呵护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深化全员、全程、全方位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和必然趋势。挖掘医学专业心理素养,实现心理健康核心价值与医学专业课程和实践的相互融合,对培育高素质医学后备军,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全力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