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专题

04版:社会生活

05版:县区新闻

06版:时事·体育

07版:理论·时评

08版:桂林故事

返回 2024年08月30日

桂林米粉:

舌尖上的那一缕乡愁

桂林日报      2024年08月30日     
  (上接第一版)广西桂学研究会北京特约研究员、作家林志捷说,桂林米粉发源的时间,至少追溯到元代。作为一个南人北漂,他对桂林米粉相当执着。“吃面条,充其量称之为‘果腹’,吃米粉才是情怀。”作为地方史、物产史方面的专家,林志捷在浩瀚的史料中找米粉的起源,终于在灵川县米粉店村找到了答案。“元朝年间有一户江西人在灵川县的盐茶古道旁边开了个米粉店,代代相传延续了600多年。如今的这代人已经不经营米粉店了,但可以说他们的祖先将米粉的种子洒向了八桂大地。”林志捷更进一步求索,在钱锺书的《管锥编》中发现了一个有力的佐证:中华米粉最早起源于江西,伴随着历史上多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米粉制作工艺也逐渐从稻作昌隆的江西扩散到了南方。“江西谁将米作缆,卷送银丝光可鉴”,描述的就是那美味的米粉。随后,林志捷将有关桂林米粉的考证资料和采访故事整理成了25万字的书,书名就叫做《半壁民国一碗粉》。
  二两粉,半世情,一生乡愁。脚步离家乡越远,心和故土的距离就越近。为米粉魂牵梦萦的,又何止林志捷。武侠小说开山鼻祖梁羽生将马肉米粉写入小说《广陵剑》中;作家茅盾因长篇《霜叶红于二月花》未完成没有稿费,米粉店老板赊粉助其完成名篇;丰子恺饱含感情,把米粉写进散文《我的母亲》;在20世纪70年代,大名鼎鼎的旅美桂林籍作家白先勇把米粉写进了小说《花桥荣记》,让美味的桂林米粉顺着文字,滑进了无数文学爱好者的胃中……
  2010年,桂林米粉入选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桂林米粉制作工艺上榜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到今年,桂林米粉的销售额已经到了45亿元。恐怕其他地方的人也想不到,小小的一碗粉,居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
  “桂林米粉细又长,白白嫩嫩实心肠,一头搭在侯山顶,一头连着桃花江……原汤米粉好开胃,冒热米粉多名堂,凉拌米粉好爽口,牛菜米粉一口汤,马肉米粉好味道,担子米粉满街香。”唱着童谣,吃着米粉,一代又一代桂林人长大、老去、离开或者留下。无论身在何处,大家都很有默契地把味觉的记忆留在了那一碗冒着热气的桂林米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