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专题

04版:社会生活

05版:县区新闻

06版:时事·体育

07版:理论·时评

08版:桂林故事

返回 2024年08月30日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四好农村公路”变“致富路”“幸福路”

桂林日报      2024年08月30日     

  全州县小坪里至小塘底公路是连接湘江战役纪念园与毛竹山村的红色旅游公路,全长5.2公里,四级公路,路基宽6.5米,路面采用沥青碎石铺筑。 (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平乐县平乐至榕津公路(县道),工人在进行沥青路面铺筑作业。 (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本报记者蒋璇 通讯员吴慧玲 文莹 陆星旭
  “阳朔这条遇龙河旅游公路真是太美了,从县城到乡村非常方便,路面很宽阔平坦,骑行在路上仿若置身一幅山水画卷之中。”来自北京的游客高女士在视频中对着镜头向自己的朋友夸赞。
  路通百业兴。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农村公路要“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重要批示。从无路到有路,从小路到大路,从九曲十八弯到天堑变通途,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十年来,我市为农村群众打造高品质农村公路,一条条“致富路”“幸福路”“最美农村路”不断延伸开来,农村路网格局日趋完善。
  市交通运输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1.63万公里,规模居全区第三;农村公路桥梁达1991座,规模居全区第一;全市134个乡镇通二级(或三级)公路率100%,1654个建制村通硬化路率100%,1.6万个自然村(组)公路通畅率达84%。

  建设:一条条“致富路”修到村民家门口
  一条公路如何改变一个村庄、带富一方百姓?肖宏得对此深有感触。
  肖宏得的家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镇德良村。过去每当雨季来临,山路蜿蜒泥泞,村民出行困难,农产品运输和销售成了一大难题。
  “以前没有公路,我家的柿子从村里运送出去要3天,而且损耗非常严重,经常卖不出去。”肖宏得说。
  历经一年建设,连通德良村到镇上的公路于2017年正式开通。平坦的公路不仅缩短了村民出行的距离和时间,也有力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
  “公路通到了家门口,家里买了车,新鲜采摘的柿子当天就能够完好地运出去。”肖宏得说,他家的月柿销量大幅增加,收入显著提高,这两年还盖了新房。
  今年暑假期间,阳朔县骥马村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龙河城堡民宿的负责人刁光敏一直忙于接待游客。
  “过去,进村道路狭窄,车辆进不来,有好风景也难欣赏。”刁光敏说,2011年,阳朔县对进村道路进行提质改造,不仅道路变得平顺宽敞,更把沿线景点串成线、连成片,前来观光旅游的人翻了好几倍。“今年6月以来,几乎每天房间都爆满,订单多得接不过来。”
  德良村、骥马村的华丽转身,是我市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真实写照。

  探索:以“公路+”模式建设新农村的振兴路
  如何更好地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
  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4年起,桂林市出台了《关于印发桂林市“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桂林市加快“四建一通”工程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桂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桂林市“四建一通”工程建设市级财政“以奖代补”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为建设“四好农村路”提供质量保障,提供多项资金支持。其次,依托《桂林市各县(区)人民政府交通运输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将“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绩效考核范畴。再者是加强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出台《桂林市旅游公路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桂林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近、远期桂林市在旅游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方面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桂林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合理布局和优化设计,将农村公路纳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规范农村公路建设市场,坚持标准化建设理念,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严格执行公路工程相关技术标准及建设程序,深化落实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七公开”制度和群众参与监督机制,严厉打击违法挂靠或出借资质等现象,项目业主在建设过程中质量控制意识逐年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行为不断规范,项目一次交工验收合格率达100%。
  统计数据显示,十年间,我市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114.5亿元,新增农村公路里程5630公里,新增农村公路桥梁323座9445米,共建景观路280条2047公里,显著提升了农村地区的交通便捷度,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进一步消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积极探索‘公路+乡村振兴’‘公路+绿色产业’‘公路+文化旅游’等建设模式,将自然生态、产业发展等元素融入农村公路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着力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铺就一条条特色农产品运输‘快车道’。”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荔浦市荣获首批“四好农村路”全区、全国示范县,阳朔、恭城、永福3县(自治县)相继荣获“四好农村路”自治区示范县。2023年,桂林推进“四好农村路+旅游”模式入选交通运输部农村公路助力共同富裕典型案例。2024年,阳朔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遇龙河旅游公路被交通运输部评为“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全国仅五条。
  该负责人表示,建好“四好农村路”,让桂林每一个村的公路通达通畅,打通农村公路的“最后一公里”交通瓶颈,既能让农产品走出山区,也能让城里的生活用品等快速送到农家,让老百姓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管养:老百姓出行的放心路
  为了确保“四好农村路”长期通、放心通,我市不断探索养护模式,优化养护新体系,提升养护效能,基本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展现农村公路“畅、安、舒、美”新形象。
  记者了解到,2014年我市出台《桂林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方案》,开始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的责任;2023年出台《桂林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提高农村公路管理效能和治理水平,明确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和养护工程的资金定额标准,推动桂林市及恭城瑶族自治县列入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如今,我市已实现‘路长制’全覆盖,管养公路基本形成了县、乡、村‘路长制’三级路长的路长组织体系,县级交通运输部门基本配套有2名技术人员,乡镇政府基本能配套1到2名管理人员。”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该局探索智能化管理模式,启用无人机担任工程建设领域“空中执法员”辅助执法,搭建桂林市农村公路“路长制”基础管理信息平台,初步完成农村公路数据处理及有效储存,与各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并在重点项目路段配备监控,实现公路项目“云管控”。“自2024年5月启用无人机以来,排查农村公路安全隐患31处,提出质量安全隐患整改意见31条。”该负责人说。
  其次,抓好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清理路域范围内的杂物和非公路标志,有效解决农村公路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等路域环境“老大难”问题,营造“畅、洁、绿、美、安”的出行环境。至2023年底,全市结合大中修、乡村振兴等工程建设,采取硬化路肩、增设标线等方式,实施“路宅分家”共1840公里,实施“路田分家”共2954公里。
  市交通运输部门还着力推进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市场化发展。资源、兴安、阳朔等县在县道日常养护中采取市场化模式,保障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足额、及时到位;通过制度及合同约束推动养护公司主动加大巡查频次,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从原来的被动养护转为主动养护;日常养护效果突出,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大活动任务完成出色,养护队伍“四化”水平卓越,成效显著。
  “全市县乡道安全隐患治理率逐年提升,危桥总数逐年下降,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公路养护路况(MQI)中等路率的比例达90%。”该负责人说,如今桂林农村公路的覆盖范围、通达深度、服务能力显著扩大(提升),有力保障了群众有好路出行、安全出行、便捷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