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米粉:
舌尖上的那一缕乡愁
桂林日报
2024年08月30日

▲来自东北的小游客在开心地品尝桂林米粉(资料图片)。记者唐艳兰 摄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一座城市有它独特的味道和集体记忆。对于“老桂林”而言,打开一天的正确方式是一碗冒着热气的米粉。雪白顺滑的粉,有嚼劲的牛肉和锅烧,脆香的黄豆粒,拌上回味无穷的卤水,落胃的瞬间,同时抚慰了桂林人的嘴和心。
在桂林,哪里开了家新的粉店,哪里就有扎堆尝鲜的人。如果味道不错,消息就像是长了脚一般,不过半天就从城东传到了城西。前几日,位于七星区的花桥荣记米粉店热闹开张,慕名而来的食客多到让后厨忙到脚底冒烟。市民黄女士带着孩子一早来尝鲜马肉米粉:“这是桂林人才有的餐桌仪式感。”
备受市民欢迎的马肉米粉是桂林米粉中的“老四样”之一。长长的一条粉,人工绕成团摆放在小小的食器中,每碗都有马肉、葱花、芫荽,色香味俱全,看得人食指大动,一口气吃上一二十碗才肯放筷。“一份二两米粉,十个小碗,一壶热汤,瞬间带我回到了小时候的难忘时光。”市民“桂林土人”说。对于绝大多数桂林人来说,吃的是米粉,吃的又不全是米粉。那在碗底打转的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是一生难以解开的地缘归属感,也是对那些一去不返的岁月的回味与追忆。
除了马肉米粉,“老四样”还包括卤菜粉、原汤粉和牛腩粉。无论哪一种,都有其广泛的受众。桂林米粉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一碗粉能通过改变配料或者烹饪方式,变出多种口味。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慕名前来看山水、吃米粉的游客数不胜数。他们通常都会问一个令桂林人难以回答的问题:“桂林米粉哪家好吃?”好吃,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一千个桂林人有一千个答案。就像在桂林街头巷尾的8000家米粉店,每一家都有每一家的特色。难以标准化的口味,但又大差不差,只有经常光顾的食客才能说出点子丑寅卯。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哪家的卤水偏甜了、哪家的口味有点重这样的细微差别,这恰恰就是桂林米粉的魅力,也恰恰是桂林人性格中的那点点较真劲儿。
桂林人什么时候开始吃的米粉?最早的桂林米粉从何而来?相传在秦始皇开凿灵渠时,北方将士因为水土不服、思念故土,食欲不振。于是一位厨子便从北方的面条中获得了灵感,将南方的大米磨成浆再依照面条的样子制成米粉,于是便有了桂林米粉。这种说法只是美好的传说,经不起考证。原因很简单,用于做面条的小麦是东汉时期才引进中国的,秦朝没有小麦,因此也不会有面条。关于桂林米粉最早的文字记录,是一本桂林的地方志。据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桂林一带的居民扒完龙船后,会有祭祀、聚餐等集体活动。这个聚餐,可以是丰盛的酒席,也可以是一碗米粉。这是桂林地方志中首次正式将“米粉”以文字形式记录在案。(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