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民生工程与洪水的较量
桂林日报
2024年07月11日

7月2日,桂林相思江防洪排涝提升工程子项目大江、小江水库联通及供水工程(一阶段)桂林市临桂区六会水厂改扩建工程正在施工。

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起到了消纳洪水的作用。
□广西日报记者傅清龙 本报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杨浩 梁永健 文/摄
今年入汛以来,临桂区总降雨量2015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多56.8%,其中6月份866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多129%。受强降雨影响,导致多条河流超警戒水位,最大小时雨量刷新历史最高值。
昔日逢雨必涝的临桂区,如今有了新修建的桂林新区相思江防洪排涝提升工程,在连续强降雨中是否发挥了作用?
7月2日是桂林市新一轮强降雨的第三天,记者在临桂区看到,城区未受雨水影响,道路畅通、秩序井然。“我们在新老城区的人民路与山水大道交叉口处、建设路等路段增设了出水口和收水箅。该项目于2023年3月竣工,解决了之前城市路段内涝问题。”临桂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胡息友说。
防洪排涝工程在桂林医学院片区新建了排水渠。记者看到,排水渠已建成,水渠两边的旱伞草随风摇曳,美观又生态的排水渠成为城市一道靓丽风景。今年6月桂林遭遇最大洪水时,这条排水渠立下了汗马功劳。
桂林医学院有关负责人说,6月13日,受强降雨影响,医学院临桂校区的道路、地下车库等地方有积水。得益于新修建的排水渠,当天下午积水就已退去,最大程度减少了学校损失。6月19日桂林水文站显示漓江水位为148.84米,超出警戒水位2.84米,但“临桂校区没有受到影响”。
据气象部门数据显示,6月10日和13日,临桂城区小时雨量分别为80.7毫米、89.5毫米,最大降雨量超出历史最高值8.8毫米。如此大的降雨量,雨水都跑去哪了?
“桂林医学院临桂校区、周边企业均有排水管道连接片区防涝整治工程新建排水渠,遇到积水时很快就能排出,解决了城区内涝问题。”负责修建城区排水渠的桂林临桂区城昇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工程主管李元凯的解释,让答案一目了然。
与此同时,秧塘工业园排涝西渠三期新建排水渠、排洪东渠人民南路排水工程、宝山片区防洪排涝截污管网及道路工程等部分项目建成,并逐渐发挥了防洪排涝作用。
从临桂区四塘镇驱车前往会仙镇,记者一路看见江河水满,但农田受灾面积很少。在会仙镇黄茅村口,一头连接青狮潭水库、一头连接古桂柳运河的青狮潭水库西干渠马面支渠,起到防洪排涝、农田灌排等作用,同时还给“漓江之肾”的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补水。
“去年古桂柳运河排涝清淤治理完工后,蓄水量加大,水流明显加速。今年6月19日最大的强降雨,湿地公园7公里木栈道,仅约淹了1/5,相比2017年最大洪水的水位下降50厘米,当天下午水位就回落。”会仙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副主任秦金福告诉记者。
桂林新区相思江防洪排涝提升工程项目常务副指挥长陈清介绍,桂林新区相思江防洪排涝提升工程集疏浚拓宽河道、新建排涝渠、分洪蓄水工程、古桂柳运河排涝清淤治理工程于一体,是全区首批获得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且落地最快的项目。截至目前,工程已完成投资19.66亿元,占总投资81.7亿元的24%。待工程完全建成后,将呈现“引排得当、多源互补、丰枯调剂、水流畅通、环境优美”的江河湖库连通体系,大大提升桂林新区的防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