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关注

04版:县区新闻

05版:健康桂林

06版:健康桂林

07版:时事·理论

08版:走读桂林

返回 2023年10月11日

重温桂北游击战史 铭记桂林解放荣光

桂林日报      2023年10月11日     

  全州县石塘镇大塘富烈士纪念塔。1949年11月发生的大塘富(原名大塘屋)战斗是桂北游击总队打得最大、最激烈、最艰苦的一战,共有17名队员壮烈牺牲。(资料图片)

  桂北人民解放总队领导干部合影。 记者周文琼 翻拍

  桂北人民武装斗争纪念碑志。 记者周文琼 摄

  修缮后的桂北游击队秦丰林烈士墓。(临桂区宛田瑶族乡政府供图)

  桂北人民武装斗争纪念碑。记者周文琼 摄
  1947年7月23日,灵田起义打响了桂北人民武装起义第一枪,在随后两年多的游击斗争中,桂北游击队先后进行大小战斗300多次,歼敌7000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在桂林地区半数县和大部分区、乡、村政权,创建桂北10个县3万平方公里近百万人口的游击区,形成了包围桂林市及夹击湘桂铁路的战略态势,为支援、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桂北、解放广西作出了重大贡献。70多年过去,历史却未远去,桂林儿女仍在不断重温桂北游击战史,铭记他们的荣光,从红色精神血脉中汲取奋进力量。

□本报记者 周文琼
  桂北游击队越围剿越壮大
  抗战结束后的桂北,由于遭受日寇带来的浩劫,一片残垣断壁,土地荒废,民不聊生,经济十分萧条。1946年春夏,疾病流行加上罕见的自然灾害,造成严重饥荒,桂北人民普遍吃树皮、野菜和草根,饿死和病故的灾民数以万计。然而,桂北的官僚地主和奸商却趁机贱价掠夺农民的土地,高利贷剥削更为严重。全州、灌阳的官僚奸商不顾人民死活,套购粮食出境牟取暴利,激怒了地方饥民。全灌党组织领导发动了“全灌抢米运动”,这唤醒了桂林人民反压迫、反剥削的革命意识,鼓舞了桂林人民的斗志,为桂北武装起义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947年,为配合全国的解放战争,桂北的灵川、全州、灌阳、龙胜人民都成立了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
  1947年7月23日,灵川县人民在灵田发动武装起义。参加起义人员只有13人,起义指挥员全昭毅同志是位智勇双全的指战员,他采取里应外合、速战速决的方式发动起义,派已打入国民党县党部工作的地下党员张诚在起义前一天以视察“党务”为由,提前到灵田乡公所做内应。23日凌晨,全昭毅按原定暗号,向乡公所瓦顶丢了3颗小石头,张诚闻讯打开后门,起义队伍对酣睡中的敌人展开突袭,俘虏国民党乡公所人员及警卫班共20余人,缴获重机枪、轻机枪各1挺,步枪10余支,冲锋枪1支,驳壳枪5支等武器,不费一枪一弹拿下了灵田乡公所。当天上午,全昭毅在灵田小学操场向千余群众宣传“反内战”“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政策,起义队伍将灵田乡公所扣押的4000多斤救济面粉、大米发给贫苦百姓。
  7月24日,全灌各起义点也按计划行动,夺取全州石塘乡公所,缴获长短枪30余支。全灌起义队伍在半个月内迅速发展到800人。敌人调集重兵镇压,导致58名队员和群众牺牲及被捕后遭杀害。8月下旬,全灌起义队伍被打散,起义负责人和大部分党员、骨干转移,其中有10多人与灵川起义队伍会合。11月,桂北3县起义队伍在灵川的潞江河山区栗木岭整风后,正式命名为“桂北人民抗征队”。
  1948年3月,抗征队更名为“桂北人民翻身队”,主力北上全州、灌阳地区,实现战略转移。1949年6月,桂北人民翻身队扩建为“桂北人民解放总队”,下辖路东、路西2个支队12个大队。为配合大军南下,8月19日,第九大队破坏三街、甘棠两座铁路桥,使敌人中断军运交通达半个月;10月18日,副总队长全昭毅率200余人在三街七里店水井头伏击白崇禧车队,毙、俘敌30余人;桂北人民解放总队还为解放军收集、传送军事情报和介绍广西地情。至1949年11月,桂北人民解放总队发展到4700多人。
  在两年多的游击斗争中,桂北游击队经受了国民党军队的残酷围剿,队员们经常三四天吃不饱一顿饭,有时只能采些野菜煮水充饥。但是,他们顽强战斗,队伍在敌人的反复围剿中不断发展壮大。
  桂北游击队在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中,深深懂得要依靠当地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根植于群众当中。1948年9月25日游击队发出《桂北人民翻身队为捐募寒衣致青年朋友的信》,在信中不但宣传了桂北游击队,也向人民伸出求援的手。
  信中写道:“去年冬天已经过去,现在又是寒冷逼人的季节了,而我们身边仅有的冬衣被毯,大部已在今年夏秋间长途转移与战斗中丢下或遗失了,剩下的也烂得东一块西一片,现在夜晚虽冷得发抖,但我们除了禾草垫地外,三人一床单被,四人一床军毯,至于穿在身上的,差不多全部同志还只是一两件单衣,白天倒还顶得过去,入夜就不行了。尤其是夜晚放哨更是冷得难以支持。一两餐没有饭吃还容易挨过去,冷天没有最低限度保暖的衣服被毯,却是难于挨受的。这些都是我们部队目前最严重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封信是桂北游击队依靠人民、与人民结下鱼水情的一个生动例子。
  1949年11月22日下午2时半,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的41军123师入城,一时鞭炮齐鸣,全城沸腾,桂林解放了。工人、学生、市民涌向街头,热烈欢迎纪律严明的人民子弟兵。第二天,市城工委组织了700多名群众和70多个迎军宣传队,沿街散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告机关主管书》等文告。演出队在街头载歌载舞,庆祝桂林解放。这一天,第一面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上空。以“桂林市人民团体联合会”名义发出的《告全市人民书》及其主办的《解放快报》,很快就在市民中传阅。这些文告和快报及时揭露敌人的谣言,宣传党的政策,报道人民群众护厂、护路、护校的动人事迹。桂林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从此揭开历史新篇章。

  深挖“第一枪”内涵,保护传承红色文化资源
  位于桂林东北部的灵田镇,是历史上连接湘桂的交通要道,是桂北人民武装斗争打响第一枪的革命老区。以桂北游击队纪念亭为中心,灵田镇开发建设了灵田起义纪念广场和纪念馆,打造了灵田起义红色纪念公园,通过科学合理开发红色遗迹,实施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集镇面貌、村容村貌“脱胎换骨”。“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要牢记革命先辈的付出。”一位老党员感慨。
  走进位于灵川县城南石狮岭上的桂北人民武装斗争纪念碑园,几排高大的柏树簇拥下,一座由巨型花岗岩叠砌而成的纪念碑出现在眼前。碑身上刻着“桂北人民武装斗争纪念碑”11个大字,碑顶矗立着游击队员振臂高呼、神态各异的五尊铜像。随着讲解员的讲解,那段历史的画面仿佛重现眼前。
  在广场周围,10块花岗岩巨石错落分布在草地上,象征着当年桂北游击区的10个县:灵川、兴安、全州、灌阳、资源、龙胜、义宁(今临桂县五通镇)、临桂、永福、阳朔,也象征着游击队员的信仰坚如磐石。
  桂北人民武装斗争纪念碑园占地约6400平方米,据记载始建于1984年夏,当时碑高9.9米,四周无围墙。1996年,经桂北人民武装斗争解放总队老战士提议、桂林地区行政公署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批准,重修了桂北人民武装斗争纪念碑园,1997年8月竣工,上级拨付款及筹集爱心捐资共计95万元。纪念碑园依山而建,分园林、纪念碑和碑志三大部分。碑园建成后,承载着纪念、祭扫、教育的功能,成为社会各界、各族人民、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瞻仰纪念革命先烈、接受爱国教育的综合性教育基地。
  肖春书是桂北革命烈士纪念碑园灵川管理所所长,也是一名讲解员。她告诉记者,近年来,到纪念碑园参观学习的人每年达数千人次。作为一名讲解员,她的感触很深:“桂林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每一处都有讲不完的故事。这也激励着我不断学习,争取讲解得更加生动,为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在桂林博物馆,桂北游击队使用过的皮刀套和刺刀静静放置于展示柜中给人们参观。刺刀为一款法式刺刀,由刀鞘、刀刃、刀柄和卡环组成,基本完整,刀体略有锈蚀。皮刀套为斜挎形式,岁月让其略显老旧。当时,桂北游击队为弥补枪支弹药不足的问题,给指战员配发了大刀等冷兵器。配发这些冷兵器虽是处于装备劣势时的无奈之举,但使用它们与敌近战,锻造了桂北游击队员敢打敢拼、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承载着他们不惧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从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展览到红色文创,再到红色研学,桂北人民武装斗争这段红色历史的价值挖掘正在不断深化。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各县区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让革命历史文物在新的时代焕发新光彩。
  现在的临桂区宛田瑶族乡是桂林市通往龙胜及湖南、贵州两省的要道之一,是山区与平原的交接点,地势险要,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用武之地。1949年5月,宛田正式建立了游击武装,参加龙胜官衙人民武装起义,举行了宛田武装暴动,后并入“桂北人民解放总队路西支队第十二大队”。在解放斗争中,该大队先后与敌英勇作战29次,缴获大批物资,有十多名队员在斗争中献出了生命。
  宛田不止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还有极具特色的瑶族文化,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如今,宛田积极融入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核心区,挖掘桂北游击队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瑶乡民族服装刺绣工艺等传统文化。按照“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模式,在保护传统古村落和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瑶族文化展示中心,构建“义江休闲”“民族花田”“振兴之路”等板块,发展农家乐、果蔬采摘、露营骑行等,打造将生态、休闲、养生融为一体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