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关注

04版:县区新闻

05版:健康桂林

06版:健康桂林

07版:时事·理论

08版:走读桂林

返回 2023年10月11日

用心办实事 用情暖民心

——记全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桂林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王淳

桂林日报      2023年10月11日     

  王淳(左一)在种植基地和村民一起观察蔬菜长势。
□本报记者陈娟 文/摄
  秋高气爽,灵川县大境瑶族乡乐育村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里,一棒棒毛木耳长势喜人。中秋国庆“双节”过后,驻村第一书记王淳向后盾单位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汇报工作后,驱车两个多小时回到村里并捎来一个好消息: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将进一步发挥人大平台优势,以更强力度扶助乐育村建设发展。
  “谢谢王书记!我们加紧干!”在林地里忙碌的村民们个个喜上眉梢,农活干得更起劲儿了。
  2018年3月,王淳响应单位号召,主动请缨到大境瑶族乡乐育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五年来,他扎根山区“舍小家”,聚力发展“为大家”,在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政策的同时,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顽强毅力,扬长避短做规划,强基扶志破难题,全力构建“高山林田”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乐育村平均海拔800多米,344户1163人,山多地少,人口居住分散,脱贫攻坚期间是灵川县仅有的两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村民主要产业为散种散养柑橘、蔬菜、土鸡、土猪以及培育实木灵芝、香菇,产业布局分散,规模优势缺乏,更没有企业进驻带动发展。
  刚到村里,王淳深刻体会到第一书记不好当。“十八般武艺,样样都得会使。既要强班子、找路子,还要结对子、解梁子……”他坦言“压力山大”,唯恐能力不足,思虑不周,辜负了组织重托和群众期望。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是第一书记,就要奔向田间地头,带领百姓脱贫致富!”王淳决心干出点名堂来。
  “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关键。”王淳提议“靠山吃山、特色精品”作为乐育村长远发展方向,向宝贵的高山环境优势和广袤的林下资源要效益,打造“高山林田”立体产业结构。
  为选好品种,王淳和工作队认真听取相关部门、企业、专家各方建议,紧密结合山区种植特点,确定以生态茶叶、豆角、辣椒、林下食用菌为核心产业,长短结合,突出优势。为形成规模效应,他和队员们反复入户宣传动员,采用“党建+企业+合作社+群众参与”模式发展经营,改变以往单打独斗、品种杂乱的局面。2018年以来,先后引进三金药业、福达集团、桂之韵茶叶、常丰农业等多家企业入驻和帮扶,累计投资600多万元,形成200亩高山茶叶基地、150亩高山蔬菜示范片区、40亩林下食用菌示范基地、1500平米食用菌试验基地等产业阵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为村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依靠高山茶叶和林下食用菌基地项目,就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务工收益和土地租金收益100余万元。2022年,乐育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元,村集体经济也从零开始稳步提升,2020至2022年连续三年超过10万元。
  看到村里基础设施薄弱,王淳积极争取上级帮扶资金和爱心单位捐助。5年来,累计引进争取到各类项目和捐赠资金1300余万元,用于村屯道路硬化、农产品交易中心、地头冷库、灌溉水池等基本道路和产业设施建设,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如今,乐育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保护与文明意识普遍增强,大家在乡村振兴中明显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王淳也得到了村民的认可:“王书记能吃苦、会干事,是个做实事的人!”
  脚上沾满泥土,心里装着乡亲。几年来,王淳走遍乐育村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与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感情。“我就是咱们乐育村的人,大家有啥困难就给我说。”王淳常这样说,更是这样做。困难户的屋里、村里的田间地头,他坐下就嘘寒问暖,蹲下就关心种养收成。王淳把群众当亲人,大伙也不把他当外人,都喜欢跟他拉家常、诉诉苦、商量事。
  群众晒土特产,雷阵雨来了,他招呼工作队员帮忙“抢收”;独居老人家里灯不亮了,他拿着工具上门维修;村民水果滞销,他联系爱心单位、发动朋友天天发朋友圈……王淳带着一颗火热的心,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暖心人。
  “看到乐育村的变化,得到村民们的认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所有艰辛都化作了弥足珍贵的回忆。”2023年,王淳被评选为“2021-2022年度全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面对荣誉,已在乐育村干了5年有余的王淳说,驻村1500多个日夜让他更深切地感受到,“第一书记”是一条亲民务实的路,是一条党群贴心的路。未来,他将不忘初心,继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