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挚友
桂林晚报
2024年04月23日
■诸葛保满
一个慵懒的午后,我坐在阳台的摇椅上端着一杯热茶慢慢品味,正寻思要干点什么,手机恰好发出“叮”的响声——是文友张姐读到一篇精彩的微型小说作品,觉得过瘾,便推送给我,还附上“正所谓‘人情练达皆文章’,写得挺好”的读后心得,把我引入了书香融合茶香的美好时光。
我跟张姐相识在一个线上的微型小说培训班。张姐年近六旬,退休前是中学语文老师,退休后开始写作。由于都有当教师的经历,我跟张姐很谈得来,便加了微信好友,成了名副其实的“书搭子”,平常看到精彩的文章,读到有价值的书籍,会互相分享,有闲的时候,约定共读一本书,谈作品的优与劣,谈感受、谈收获。更多时候,我们相互读作品,相互把脉,提修改意见,然后再不断完善、打磨、提升。有段时间,我投出去的作品屡屡泥牛沉海,杳无音信,挫败感很强,甚至怀疑自己不是写作的料,也让这样的负面情绪蔓延到了张姐那边。张姐以一个小姐姐的姿态,拿出当老师的“看家本领”,说我的文字功底好,故事构思也不错,有些作品就还差“一哆嗦”而已,鼓励我坚持下去。在她的“循循善诱”之下,我沉下心,认真研读别人的作品,学习写作教材,苦练基本功,作品质量有所提升,有作品在全国、全省比赛中获奖。虽然,我至今还没与张姐在线下见面,“书搭子”互相分享、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友谊主线一直没偏航,收获了很多读书与写作的乐趣,张姐这个“书搭子”值得一直“搭”下去。
我的另一个“书搭子”则由线下转型到线上。她叫慧,是我师范时期的同班同学。当时,我们都是学校文学社的成员,分在一个读书小组,一起到图书馆读书,交流写作心得,在文学社组织读书会、采风活动和改稿交流活动。那段时光是那么美好,我们的友谊是那么纯真。师范毕业之后,慧留在城市,我则回了乡村。随着各自成家立业,工作任务和家庭琐事不断增加,便鲜有联系。在纪念毕业二十周年的聚会上,我和慧再次相见,发现居然都还保留着喜欢书香的共同点。慧在城里跟书友们创办书屋,最初三五人光顾,现在三五十人参与,书屋藏书竟达数千本。我跟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创办乡村公益书吧,静谧的乡村响起琅琅书声。书香这根线又将我们连了起来,相互交流多了、频了,仿佛又回到了师范那段难得的书香时光。
真的想不到,年近五旬的我居然也赶上了“搭子”的时髦,利用互联网这根“线”,在茫茫人海中找寻到了趣味相投的“书搭子”,让美景茶香伴书香,让生活变得更加惬意而美妙,感谢生活、感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