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吐槽一些网红美食店消失得太快
美食可模仿 跟风易“凉凉”?
桂林晚报
2024年04月23日

市区一家“天水麻辣烫”。

一份“天水麻辣烫”。

“天水麻辣烫”的食材。
今年3月,甘肃天水麻辣烫成为开年后美食界第一个“顶流”。一份拌着红油、入口鲜香的麻辣烫,引得全国各地的吃货跨越千里前往天水“打卡”。“天水麻辣烫”也走出天水,在全国遍地开花,桂林也有了“天水麻辣烫”的身影。实际上,这不是第一个走进桂林的外地网红美食,前有海南清补凉、淄博烧烤、河南烧饼等等。然而,随着这些网红美食的热度过去,它们在桂林还会吃香吗?
很火的“天水麻辣烫”味道如何
市民赵南星家住叠彩区清风小区,前两天专门到位于东西巷附近的一家“天水麻辣烫”打卡。
不过,当她骑了20多分钟电动自行车到那里的时候,才发现这家店已经不经营“天水麻辣烫”了,她不禁在微信朋友圈里吐槽。
随后,她转而去了施家园小区附近的另一家“天水麻辣烫”。“今天一定要吃到。”赵南星经过一番搜索,发现这一家还在开门营业。
2月底到3月,“天水麻辣烫”一直很火,光抖音的一个相关话题就有44.6亿次的播放热度。赵南星早就按捺不住了,但为了一碗麻辣烫而去天水,对于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她来说显然不现实。于是,她一直等待“天水麻辣烫”开到桂林来,不久前,她在朋友圈看到了有人已打卡。
赵南星走进施家园的“天水麻辣烫”看到,这家店面积不大,有一个大冰柜,里面有空心菜、香菜、油麦菜、炸腐竹、豆腐皮、海带、牛肉丸子、油豆腐等食材,和桂林本地的麻辣烫差不多。但烹饪方式不同,桂林的麻辣烫是十几二十种食材一锅煮,而“天水麻辣烫”是选好以后再下锅煮熟。
桂林的麻辣烫盛在碗里会带着些汤,想吃辣,要另外加。“天水麻辣烫”自带油泼辣子,淋在煮好的食材上,加上芝麻、香菜拌匀之后食用,口味更加厚重。店里还有手擀粉、定西宽粉等西北特色面食和“沙棘汁”“大窑汽水”等特有饮料。店里的人均消费在20元左右。
赵南星打卡施家园的那家“天水麻辣烫”以后,给出了“好评”,理由很简单,“不贵,还有特色,已经很满足了”。
不过,当她寻找其他“天水麻辣烫”店面时却发现,不少店面尚未火爆已经消失,在桂林只剩下寥寥几家。
有的还在摸索有的已经闭店
随着流量降温,食客们对“天水麻辣烫”的兴趣也有所降低。
20日,记者采访了三家正在经营的“天水麻辣烫”经营者,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看法。
施家园有两家店,开店都“不到20天”。其中一家店的老板娘姓谢,是甘肃天水人。店里的手擀面、宽粉都是天水本地发货,煮麻辣烫的师傅也是从天水请来的,价格参考天水,很是有一番要把“天水麻辣烫”照搬到桂林的意思。
“‘天水麻辣烫’刚火的时候,我们就在桂林选址,筹备开店了。”谢女士说,等到店开成的时候,麻辣烫的热度已经比不上3月了,但来店里吃的人还有不少。
另一家“天水麻辣烫”的店主是一位年轻小伙,也是甘肃人。对于“天水麻辣烫”,他信心满满:“热度下去了吗?没有吧。‘五一’还没到,从北京到天水的高铁票已经很难定了。”
记者找到伏和巷的另一家“天水麻辣烫”,这里已经关门。4月5日,老板曾介绍,自己3月底开业。那时候“天水麻辣烫”热度正高,开店的地方是她本身就经营的一家烤肉店的露台,她的姨妈就是天水人,会做麻辣烫。烤肉店有现成的设备和工作人员,买菜、做招牌、布置露台,花了几千元就开始营业了。营业之初,生意很火爆,每天营业额有三四千元。后来,人流量也不少,但她决定还是把“天水麻辣烫”关了。她认为,“天水麻辣烫”不太符合桂林本地口味,大多数人都是过来尝个鲜,很难形成复购,随着热度逐渐褪去,经营前景并不看好。
外来的网红美食能“长红”吗?
实际上,除了“天水麻辣烫”外,这几年跟着网络流量“搬”到桂林的美食不少,如去年的淄博烧烤,更早一些的海南清补凉等。对这些网红美食,本地网友的体验各不相同。
前不久,网友“李不二”分享了在伏和巷那家“天水麻辣烫”就餐的体验:“桂林终于有天水麻辣烫了,周六一早直奔店里,满满的油辣子拌起来真香,一大盘菜加方便面,也才21元。”
但也有不少市民打卡后留言说:“味道不适合我,吃了一次就不会再去了。”
除了线上评价两极分化,线下实体店的随访中,也有食客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市民小李是施家园一家“天水麻辣烫”的回头客,她就在附近上班。“中午不知道吃什么又没有胃口的话,吃一份麻辣烫就很合适。有荤又有素,加上一份面,大概20元。”小李说。而赵南星在给出了“好评”后,则表示以后应该不会常光顾,倒不是因为味道不好,而是好奇心满足后,感觉就没有那么强的吸引力了。她说:“麻辣烫本就不常吃,天气一热更加不想吃又辣又烫的菜了。”
在“美团”上,曾经火爆一时的淄博烧烤也有不少店面,但是评价都不算高。网友“萝卜”说:“吃过觉得比较没味道,不如桂林本地的炭烤,或许这不是正宗的。”
至于市面上的海南清补凉,网友们的意见比较一致,解暑时是挺好吃的,但并没有太大的特色,而且“换地方”的情况特别多,“过一个夏天就找不到了”。
对此,记者采访了两位曾经经营“网红美食店”的店主。一位经营“淄博烧烤”的店主说,刚开始有一定的客流量,但是烧烤、小饼味道都差不多,在桂林很难有淄博当地的氛围,所以又开始转向本地口味。另一位经营“海南清补凉”的店主表示,清补凉经营门槛低,竞争大,所以已闭店了。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贤成毅认为,这几年“网红餐饮”的确是有热度,但是在异地开店一定要谨慎,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餐饮的本质除了热度,更重要的是过硬的品质,以及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如果只是看到热度就贸然加入,是一种盲目跟风和冒险”。记者刘净伶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