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数字经济
创新赋能桂林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发展
桂林日报
2025年04月18日
□杨丛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工作必须统筹好几对重要关系》中强调:“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科学战略部署。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质态,具有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率等诸多特征,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结构深度转型全面推进生产力体系革新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战略决策,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数字经济作为构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有机构成部分,以数字化、系统化、智能化为鲜明特征,是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革新生产关系的重要经济形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数字化创新驱动优势,能够推进传统产业结构革新转型,培育新兴产业和科技产业发展,对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桂林作为广西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在新时代的路口,要着力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科技强市的总体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依托政策优势和产业转移发展新机遇,利用数字经济产业的特性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内部革新、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并进的发展格局。
一是坚持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创新。农业作为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和第一产业,主要依靠农业劳动者、农业生产工具和作物种类,构成了经济和民生的基本部分。数字经济所有的数字技术和数实融合发展模式十分契合农业产业现代化转型的发展需求。推进桂林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要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智能技术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精准分配农业生产要素,降低农产品的成本。着力推进5G智慧农业系统数字化平台运用普及,帮助农户进行精准种植决策提升收入。要依靠数字经济智能信息平台帮助桂林农业产业实现供销精准对接,打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道,实现农业产业一体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形成集成效应降本增效,提档升级。
二是坚定以数字经济增强制造业结构优化发展动能。制造业作为工业时代以来经济占比较高的产业,对驱动经济发展、保障民生就业、稳定宏观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桂林已形成“通信设备产业、光电光伏产业、行业应用电子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四大板块为主导的特色电子信息产业格局,充分证明“生长”在桂林的数字经济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要通过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模式,将数字要素应用于制造业之中,在生产端引入工业互联网、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在各产业链条部署供需对接信息平台,实现从订单到交付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提升制造效率、制造质量、制造工艺的总体发展水平,以数字经济创新驱动制造业高效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三是推进数字经济为现代服务产业结构培育革新势能。服务业是经济体系中驱动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取得总体性发展结果的核心产业。在桂林的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占比最高,构建高效的现代化服务业体系是推进桂林产业现代化的根本需要和应有之义。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坚持以数字化推进产业转型,使生产、管理和服务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在降本增效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时,要以数字经济赋能服务业高效化、精准化、安全化,以降低使用门槛、提升劳动者素质、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等优势特性赋能服务业现代化转型发展。
四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桂林现代化产业转型夯实基础。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数实融合发展模式和发挥数字经济辐射发展作用的硬件基础。桂林是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首批自治区数字经济示范区,也是自治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布局区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桂林产业现代化转型,首先需要推动5GA等高速网络的深度覆盖,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和容量,降低延迟,为产业现代化发展转型提供高速、稳定的信息传输通道。其次,加快数据中心建设和云计算、边缘计算发展,增强数据处理能力。构建规模化、高效能的数据中心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效率,提供强大数据资源支撑。
五是多措并举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赋能核心技术自主化。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产业转型现代化、高端化、科学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促进桂林产业结构现代化,首先要以校企联合和产研合作为主要策略,培育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过硬的科研创新人才。桂林拥有多所高校,具有国家级实验室和科研转化成果。要通过政策引导构建高校企业科研平台联合建设,推动高校理论课程和企业实践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产研一体的深度融合,为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人才支撑。其次,鼓励交叉型和融合型创新形式,鼓励产学研三大环节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