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里漓江 一万年文化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绘就壮美画卷
桂林日报
2024年08月29日
(上接第一版)灵渠将湘漓分派,湘江北去,漓水南下。漓江畔的象鼻山因天上月、洞中月、水中月“三月争辉”成为惊世一绝,也是桂林城的标志。
长期以来,象山景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巧妙地将民族团结文化元素与景区生态景观、基础设施自然融为一体,使世界各地游客、周围居民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熏陶。增设民俗文化一条街、主题文创店,推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打造趣味性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景观小品,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雕塑、民族卡通形象,节假日组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舞龙、舞狮、对山歌、民族舞蹈、龙灯会等民俗表演,引导景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景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导王伟在桂林调研认为,无论是甑皮岩还是灵渠,无不彰显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多元化一体化的文化,生活在桂林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群众为民族文化的繁荣贡献了重要力量。新时代,桂林人民在旅游、文化产品等方面继续着历史的传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贡献了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