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县区新闻

05版:清廉桂林

06版:时事

07版:发现桂林

08版:体育新闻

返回 2024年08月29日

四百里漓江 一万年文化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绘就壮美画卷

桂林日报      2024年08月29日     

  8月28日,两个小朋友在灵渠公园观赏大小天平坝。
□本报记者何平江 文/摄
  悠悠漓江从兴安灵渠口,一路南下至平乐三江口汇入桂江,四百余里。从一万年前的甑皮岩史前文化、2000多年前灵渠连通中原与岭南,到现代民族文化交流大舞台的象鼻山,一江漓水奔流不息,两岸文明源远流长,多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绘就壮美画卷。
  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漓江相距4公里,是漓江流域万年文化的源头。
  8月28日一早,家住临桂区的韦佳雨就带着8岁的妹妹韦佳莹来到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姐妹俩在公园里不仅看到了1万多年前的桂林人是怎么生活、使用什么生活工具,更惊奇地发现人类早就开始吃螺蛳、打火锅了。“这次通过参观和一些体验活动,真是增长了不少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印象特别深刻。”在遗址公园文物整理现场,广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李丽琦和她的小伙伴们忙着给新的宣讲课件准备素材。“我虽然不是学考古专业的,但我对考古文化特别感兴趣,而且作为桂林人为家乡有这样一个文化内涵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公园感到自豪,所以我与志趣相投的同学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发挥各自的特长去传承、传播甑皮岩文化。”据馆长阳引介绍,从去年底以来,桂林甑皮岩遗址考古发掘50周年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多个学术研讨活动持续进行,暑期研学夏令营也非常受欢迎。
  阳引介绍,甑皮岩遗址作为史前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是5000年中华文化的佐证,更是通过甑皮岩、父子岩、龙王庙、鳌鱼头、晓锦等桂北地区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表明,从距今1万多年前到距今两千多年前,华南与中原地区各群体、各民族都有着密切的往来和交融,都是中华文明的共同铸造者,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灵渠虽小,楚粤要津。
  两千多年前,灵渠的开凿不仅是长江与珠江的融合,更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汉族与百越地区少数民族交往打破藩篱。秦朝利用灵渠统一岭南之后推行郡县制,开办学校,中原的先进农耕、手工业技术传进落后的岭南,极大地开化了岭南,促进南北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在秦朝灭亡后建立南越国,推行合辑百越的政策,与越人杂居通婚,互相尊重,联合越人共同治理南越国,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族区域自治奠定历史基础。
  历经2000多年江水冲刷,灵渠大小天平坝依旧牢固如初,从军事要道演变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灵渠的历史价值不断叠加,唯有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作用从未改变。
  今年4月灵渠公园被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批准建设全国首个中华文化公园,兴安县正制定规划将灵渠建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验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与灵渠相邻的灵渠博物院成为深入挖掘灵渠文化的新阵地。灵渠博物院2022年4月由原兴安县博物馆升格组建而成。依托灵渠博物院内丰富的展陈资源,挂牌成立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古工作站,深入发掘文物所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成为中小学重要的研学基地。(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