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01版:头版

02版:读桂·关注

03版:读桂·关注

04版:读桂·热点

05版:读桂·社会

06版:读桂·社会

07版:八桂热点

08版:聚焦中国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读桂·闲情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07月12日

捉黄鳝

桂林晚报      2024年07月12日     
  ■李桂根

  夏日捉黄鳝,是我少年生活中的美好记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的农田很少用农药,肥料也是有机肥为主,没有农药化肥污染的田野里,鳅鱼和黄鳝特别多,夏天的秧田边、沟渠里,到处都有鳅鱼、黄鳝的踪迹。
  我的老家那里河、湖、沟、荡众多。夏天来临,我们晒得黑不溜秋的,有事没事就喜欢泡到水里。捉鱼是我们的乐趣,特别爱捉鳅鱼、黄鳝,因为它们大多生活在水田里,比较容易捉到。捉黄鳝的方法很多:有洞里抠黄鳝;有自己制作简易的卡钩,绾上大蚯蚓钓黄鳝;有晚上点火把照明用夹子夹黄鳝;还有拿竹篾制作的丫子(鳝笼)罩黄鳝。
  在田头抽水机或者风车口的水塘里,阴天要下雨的时候,天气闷热,蜻蜓低飞,浑浊的水面上,缺氧的鳅鱼上下翻滚,黄鳝探出脑袋,环顾四周。水中到处传来“啪”“啪”的鳅鱼吐水的声响。下雨后蚯蚓遍地爬,晚上黄鳝会倾巢出动觅食,夜晚是点火把、夹黄鳝的大好时机。小时候我们就常遇上这样的好机会。
  记得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天气闷热难耐,没有一丝风,天黑沉沉的,感觉要下雨,可能是缺氧的原因,水面上到处有鱼儿的嘴浮露,一张一合。我和小伙伴老三带上丝网想去小河里捕鱼,路过一片早稻收割后,耕作犁平了准备栽双季晚稻的农田。田里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黄鳝钻的新洞。我们想下去捉,犁田的村民不让,说我们把田里扒得坑坑洼洼的不好插秧。天边隐隐出现了闷雷,看来肯定有雨下,我和老三商量晚上来捉,赶紧回家准备火把和捕鳝的鱼夹子。
  火把是用坏棉花团、拿铁丝勒紧绑在小铁管上,放在煤油里浸泡。用的时候还要带上油瓶,随时添加。夹子是三块宽竹片,一侧刻成鳄鱼齿的形状,两片合在一起中间夹一片做成剪刀形状。一场大雨过后。我们吃了晚饭,穿上雨鞋绑扎好裤腿(防止蛇咬),早早拿上捕鳝工具出发了。
  雨后的天空月朗星稀,空气清新,凉风习习,四周传来阵阵蛙声。我们很兴奋,田里完全是我们预想到的情景:黄鳝全出动了。火把所照之处,到处都有黄鳝的身影,在水中慢游觅食。我打着火把提着水桶,老三双手持夹,动作娴熟,手起夹落,觅食中的鳝鱼还没有反应过来,在老三的夹子上做几下无谓的挣扎,就被扔进了水桶。我们顺着田埂“肉多捡肥”只捉黄鳝、不要鳅鱼。经过挑大放小,转了两圈后,直到桶满我都提不动了,我们两人才抬着桶高高兴兴地满载而归。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少年捉黄鳝的情景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每当我回忆起那段美好时光,心里都会感到无比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