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逛展游”升温 桂林的博物馆你都逛过了吗?
记者“探宝”6个“小众”博物馆:
有特色 有趣味 有知识
桂林晚报
2024年07月12日
◤◤上接02版
桂林天目地学博物空间:
国内最大的海百合化石
桂林天目地学博物空间2021年7月起运营,2022年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地学旅游分展区的执行单位。其展厅面积约1万平方米,包括广西地质地貌厅、矿物进化长廊等8个展厅,展出化石、矿标、矿晶等各类藏品2万多件。整个展览以古生物化石和矿物晶体为实物载体,将地学知识与研学实践有机结合,用化石讲述生命演化历程,用矿物晶体讲述地球环境变迁。
“我们这最震撼的‘宝贝’是海百合化石,最大的一块长36米、高4.8米,面积超过170平方米,也是国内最大的海百合化石。”天目地学博物空间负责人单华春女士介绍,海百合最早生活在距今约5亿年前,因为对生存的环境要求极其苛刻,因此存世的完整化石极其稀少。这里收藏的海百合化石宛如一幅巧夺天工、酷似荷花的艺术品,栩栩如生。其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考古价值,为古地质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攻略
天目地学博物空间位于象山区相人山路1号梦想储运站,周边交通便利,有多辆公交车途经附近,自驾车也很方便。桂林天目地学博物空间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30—17:30,无需预约。
灵渠博物院:
通过石权和胡人俑了解灵渠的过去
“重达105公斤的石权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是当时灵渠商运繁荣的最直接见证。”灵渠博物院院长唐莉静7月1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民间也把石权叫石秤砣,该枚石权2002年在灵渠畔三里陡屯出土,底部直径44厘米,高40厘米。经辨认上面的文字,它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由当时的官方机构两广盐运使司颁发,代表着权威和公信力。
除了石权,灵渠博物院的一尊胡人俑也很珍贵。它是2018年从灵渠沿岸的石马坪古墓群出土的,高15厘米,其外貌特点为高鼻子、凹眼睛、络腮胡,具有古代西亚人种特征。这尊胡人俑与合浦港口出土的胡人俑几乎一样,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这说明当时海外商贸交流已经通过水路连接到了灵渠。
据了解,灵渠博物院于2022年4月升格组建,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馆藏文物8000多件,包括石器、陶瓷器、金银铜铁器、玉石玛瑙、字画拓片、钱币等。目前有1个序厅、1个临时展厅和5个常设展厅,其中灵渠文化陈列专题展和古邑春秋专题展两个常设展厅,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灵渠及其灿烂文化。2023年,灵渠博物院被评为“广西十佳县级博物馆”和“2023年度广西研学旅行精品路线”。
■攻略
灵渠博物院位于兴安县双灵路1号,紧邻灵渠公园,开放时间是每周二至周日9:00—16:30,散客参观不用预约。
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东北虎、非洲狮“狭路相逢”
如果孩子对动植物感兴趣,不妨带他们去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看看。该馆是国内高校馆藏动、植物标本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是公众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窗口。2021年,该馆获批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自治区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该馆展示面积2500平方米,分为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贝类、昆虫及植物共7个展区,拥有语音自主解说、生物互动演示系统等互动平台。馆藏动植物标本1万余种、50余万号(份),包括东北虎、非洲狮、金丝猴、桫椤等国际性濒危及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植物数百种。馆藏广西淡水鱼类标本280种,占广西淡水鱼类90%,其中洞穴鱼类60种,占全国洞穴鱼类60%。馆藏各类昆虫标本40余万号,其中蚂蚁和蚱类标本占全国种类的80%,新发现蚂蚁和蚱类模式标本有350余种。植物展区有蜡叶、浸泡和原色树脂包埋三类标本,共95科、400余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有100余种。
该馆林老师说:“动植物标本是连接人们与自然的桥梁,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促进科学知识传播、生态文明和保护意识的培养以及对自然世界的理解都具有重要意义。”
■攻略
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在该校雁山校区的伯康楼,7月23日前半闭馆,如有团体参观可联系林老师协调安排参观,电话是18278370700。7月23日至8月31日,该馆将闭馆。
记者邢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