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时代,小针眼解决大问题
——介入超声“针管用”!
桂林晚报
2024年07月09日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黄梦婷
相信不少朋友都听过“微创”“穿刺”,但对其原理和作用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会闻之色变。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介入超声”这种小针眼解决大问题的诊疗技术。
什么是介入超声,是B超的一种吗?
从字面上来看,介入超声包括了“介入”和“超声”,实际上,介入超声就是在“超声”的监视或指引下进行的一系列“介入”人体组织的诊断和治疗操作。
介入超声和B超是什么关系?其实,它和我们常接触到的B超确实有很大关系,它是现代超声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虽然大家好像是近些年才听说它,但实际上,它在1983年就“诞生”了,如今已经是一项41岁的成熟技术了。
它诞生的原因之一,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有关。比如有一部分结节性病灶从普通B超图像上很难排除恶性可能,或者需要取得组织通过病理学方法进一步明确治疗方案,难道“开膛破肚”做手术?再比如,像胸腔积液、腹水、胆囊肿大、肝脓肿等急症在无法手术、不适宜手术或者不需要手术的情况下希望获得缓解,肝肾囊肿、甲状腺囊肿、卵巢囊肿等良性疾病希望通过微创治疗获得根治。以上情况,就是介入超声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因为介入超声的基本方法,是在安全无辐射又灵活便捷的超声的实时监视或引导下,将特制的针具、导管等器械植入病变内,完成获取组织或体液、导入能量或药物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该技术以其显像实时、引导准确、操作简便、移动便捷、费用低廉及无辐射损伤等优点,在临床中应用日益广泛。
介入超声分为几类?
从诊疗目的出发,介入超声分为诊断性介入超声和治疗性介入超声两大类。
诊断性介入超声,又分为针吸活检和切割活检两小类:针吸活检以细胞学诊断为主,通过细针在靶目标内的反复提插、旋转、负压抽吸,取到的针管内的细胞样本在玻片上涂开,通过显微镜观察被染色处理后的细胞形态,从而进行诊断,从患者的体验和感受来看,其实和日常体检时抽血差不多;切割活检是从结构到功能的诊断以组织学诊断为主,通过空芯针发射利用切割力快速取材,得到的组织条可以进行类似于手术标本的所有检测,是从单纯疾病诊断到制定化疗及靶向治疗方案、预测预后的跨越,为研究疾病发病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治疗性介入超声分为非肿瘤性治疗和肿瘤性治疗两类,而且项目比较多,包括:超声引导穿刺抽吸和置管引流、囊肿穿刺硬化治疗、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经皮肾盂穿刺置管引流、经皮动静脉穿刺术、超声引导下消融治疗等。
我们普通患者没必要了解得那么详细和专业,我们只需知道,介入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多个领域和疾病,其优势在于能够实时显示人体内部结构,引导医生准确地进行操作,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做介入超声前需要做什么准备?
在进行介入超声之前,需要一些常规准备,比如向医生提供自己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局麻药物的过敏史,是否有使用抗凝血药物的病史等,提供相关的检查化验单,如血常规、凝血四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肝抗体、HIV抗体以及梅毒抗体的结果,这些都是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手术计划,患者配合医生即可。
稍有不同的是,患者在做介入超声前可以进行呼吸训练,学会平静呼吸中屏气,这有助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操作,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此外,应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这有助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身体状态稳定。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导致局部肌肉出现痉挛的情况,影响到检查的结果。在进行介入超声前,建议患者要多加休息。
介入超声痛吗?要全麻吗?
一般情况下,细针穿刺是不需要进行局部麻醉的,因为穿刺使用的穿刺针无论何种类型,一般规格都是与平时注射用的注射器管径一致或者更小的针头,无论损伤程度和痛感一般都与注射或抽血差不多,因此,无需进行额外的局部麻醉处理,更不需要全身麻醉。
而对于空芯针活检或各种类型的置管乃至硬化或消融治疗等,一般根据临床需要,对于穿刺部位进行局部体表麻醉即可。但如果患者对某种麻醉药物过敏,请务必提前告诉医生。
总之,介入超声已经是一项成熟的临床诊疗技术,在确实有需要的情况下,患者应在充分和医生沟通后,了解病情、操作目的和可能发生的相关问题,放下心理包袱,克服恐惧,为制定正确的诊疗方案多提供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