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种叫“蠓”的小飞虫
把不少市民叮到“懵”
桂林人也叫它“墨蚊子”
被叮后皮肤又红又肿还很痒 有医院一上午接诊十几例
桂林晚报
2024年07月09日
炎炎夏日,一些市民发现,自己到户外游玩回来,经常“收获”一腿的包。这种包又红又肿,还奇痒无比,但不是蚊子包,它的“罪魁祸首”是蠓虫,在桂林俗称“墨蚊子”。
近段时间,桂林多家医院集中接诊了不少被蠓虫叮咬的患者,有的医院一个上午就接诊了十几例。很多市民被蠓虫叮咬后不知该如何处理,皮肤被叮处甚至被挠得破溃或出现感染。
蠓虫究竟是什么?该如何预防和处理?为此,记者咨询了多位医生,请他们为市民支支招。
近期不少市民因“墨蚊子”
去了医院
“医生,我被虫叮了,几天了还不见好,用点什么药呢?”7日下午,市民李女士来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皮肤科就诊,她指着自己脚踝上的红色小包向医生描述病情。
李女士表示,前几天她到溪边玩耍,回家后发现被叮了十几个包,奇痒难忍。李女士说,玩耍时,她曾注意到一些黑色小飞虫爬到她的腿上,但没太当回事。没想到随后几天,被叮咬处又红又痒,使用了清凉油等药物也没有明显效果。
该院皮肤科韦润上医师检查后,发现被叮咬处的皮肤已出现水疱,部分皮肤因抓挠导致破溃。
“这是典型的被蠓虫叮咬的症状,蠓虫的活动具有较强的季节性,5月至7月是活跃期,进入夏季后,我们科室已接诊了很多被蠓虫叮咬的患者。”随后,韦润上为患者开了口服及外用药物。
韦润上说,前段时间桂林持续降雨,潮湿的环境非常适合蠓虫的生存和繁殖,目前接诊的患者比去年同期翻了近一倍。
他告诉记者,最近一个多礼拜他已接诊了十几例被蠓虫叮咬的患者,其中一位患者的腿、手臂、背等多个部位都“中招”了,被咬了30多个包,密密麻麻一大片。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杨凤元介绍,蠓虫叮咬属于夏季较常见的皮肤病,但今年呈现集中就诊的特点。“有时一个上午科室就接诊了十几位患者。”杨医生分析,导致患者增多的原因同样是近段时间雨天较多,适合蠓虫生存和繁殖。
记者从南溪山医院了解到,该院近期同样接诊了不少被蠓叮咬的病例。该院皮肤科主任刘懿表示,“多的时候我们一周能接诊十几例这类患者。天气炎热,虫类活动变得频繁,加上夏天很多市民都是短打扮,去户外活动如爬山、野餐、溯溪、露营时容易被叮咬。”
被叮咬后抹花露水、涂醋
都不顶用
什么是蠓虫?被这种虫叮咬后为何瘙痒难忍?
韦润上介绍,蠓虫就是桂林人俗称的“墨蚊子”,是一种小型昆虫,多为黑色或深褐色,其体型大约只有芝麻大小。
“蠓虫算是蚊子的‘远房亲戚’,别看蠓虫的身体比蚊子小多了,但它叮咬后的症状远比蚊子叮咬来得凶狠。”他表示,如果被蚊子叮咬,局部的红肿、瘙痒症状一般能在几小时内消退,但皮肤被蠓虫叮咬后,不仅会出现红色丘疹,还会引发剧烈的瘙痒,且持续时间较长,丘疹通常要三五天才能消退。
“被蠓虫叮咬后,刚开始皮肤出现的症状有些类似于蚊子包,这些包会逐渐肿大,出现较硬的风团、丘疹等,且中间能看到一个叮咬形成的小红点。”杨凤元说,一些患者被叮咬后反应比较大,叮咬的部位可能还会出现水疱等。
刘懿告诉记者,蠓虫叮咬和普通蚊子叮咬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普通蚊子叮咬的部位并没有明显特征,而蠓虫叮咬的部位都集中在四肢等暴露在外的部位,特别是双下肢等。“普通蚊子包基本是单个的,而蠓虫经常成群出现,所以被蠓虫叮咬的包大多是成片的,分布密集。”
记者从多家医院了解到,由于蠓虫体型较小,很多人被蠓虫叮咬时并未注意到,直到感到瘙痒时或是搔抓后起了皮疹才发觉,因此很多患者并不清楚腿上成片的“包”究竟从何而来,更不明白应该如何处理。
杨凤元说:“大多数患者来医院时都不知道自己为何出现了这些症状,有人以为是过敏,有人以为是蚊虫叮咬,有人以为是皮炎。患者自行用药,症状往往得不到缓解。”
韦润上也表示,不少患者被蠓虫叮咬后以为是蚊子包,因此会选择涂抹花露水、清凉油、风油精等,但这些药物对于蠓虫叮咬并没有太大用处。此外,由于奇痒难忍,一些人为了止痒和减轻症状,甚至会使用错误的方法。“从接诊的情况来看,最常见的误区就是用热水烫洗、抓挠、涂醋、用盐搓、外敷中草药等,这些方法对于缓解症状没什么用处,甚至会进一步损伤皮肤、导致破溃,从而造成感染。”
预防和应急处理
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那么,被蠓虫叮咬后,哪些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平时该如何预防?
刘懿表示,市民被蠓虫叮咬后,可尽快使用肥皂水清洗红斑处,这对于中和体内毒素和炎症能起到一定效果。也可以冰敷红肿处,减缓不适感。“如果手边暂时没有肥皂水,用清水冲洗也会有适当帮助。”她介绍,在没有破皮的情况下,也可使用炉甘石洗剂、硫磺皂擦洗,能够缓解症状。
“虽然被蠓虫咬后很痒,但患者应避免抓挠,避免破皮后引起继发性感染。”韦润上说,蠓虫叮咬的包大部分会形成小水疱,切忌将水疱弄破。如果实在不慎导致了破皮,应及时用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随后用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菌药物。他表示,被蠓虫叮咬后,患者还应多喝水,加快体内毒素代谢,加速症状消退。
此外,被蠓虫叮咬后,也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但最好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这些激素类软膏有强效和弱效的,应根据叮咬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如果选错了药效强度,可能会对皮肤造成一些不可逆的损伤。”韦润上说。
他提醒,被蠓虫叮咬后,患者不可大意。“有研究表明,蠓虫有机会携带18种病原体,叮咬时有可能会传播乙型脑炎、丝虫病、尾蚴性皮炎等。”他建议,若症状未得到缓解,应当及时到医院就医,特别是叮咬后出现发热症状,更不能掉以轻心。
除了被咬后的处理,市民近期外出时也应当做好防护,从根源上防止被蠓虫“盯上”。
刘懿建议,由于蠓虫大多出现在户外植被茂盛、潮湿的地方,因此前往公园、草坪、水边等地时,应当穿好长袖、长裤,必要时也可穿上长袜。
杨凤元表示,在植被茂盛且潮湿的户外场所活动时,应提前喷上带有驱蚊酯的防蚊液,如果户外活动时间较长,每4小时应补涂一次。“蠓虫也会被一些气味吸引,因此最好不要涂抹香水。”
此外,她还建议市民做好环境卫生清洁,家中或院子里如果有腐坏物、积水等,应当及时清除,防止蠓虫孳生。“蠓虫非常小但飞不高,住在一楼的市民家中应选用较为细密的纱窗,防止蠓虫进入室内。”
记者唐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