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垒界梯田
桂林日报
2025年05月17日
□康乔华
登上兰田瑶乡那个名叫板垒界的地方,我仿佛感觉自己离天空很近,近到云彩伸手可及。那里位于灵川县的西北部,距离桂林市区67公里,分布在海拔700米至1100米之间。站在最高处远眺,整个瑶乡的山水田园全都在我的眼界之内。看眼前的一块块梯田不断向我的周身弥漫和扩散开来,远远近近,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它们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线条如行云流水般潇洒柔畅。在这里,它们美得如诗如画,在山间、在溪水边,或者更远的地方,尽情地袒露自己。或许,是由于它们所在瑶乡这个地方的僻远闭塞,才得以保留了自身的这份本色和完整。
每当我深入瑶乡,站在这些层叠盘绕的梯田面前时,内心就会油然产生一种因美而带来的撞击和感动。这时,我的想象力就无所羁绊地发挥,我想象自己是田埂上的一棵树、一簇竹,或者化身为它们中的某一块田地,目的就是与梯田融为一体,感受瑶乡山脉连绵的呼吸。人有呼吸,梯田也是有呼吸的,面对这些梯田,我满怀敬畏的心里,不知用什么词语来准确形容或者修饰它们。而在板垒界附近的芭蕉坪、赵家、黄皮江、内底等村寨的梯田也是如此,它们的总面积达数千亩之多。层叠的梯田随山势地形而变化,不管呈现哪种形态,它们都能坚韧不拔地攀升而上,并且借助于山形地貌的差异而展现出自己的形体美。
在漫长的岁月中,瑶家人一直尽心耕耘这些梯田,他们分渠引水入田,让这片数千亩的梯田常年闪烁水的光泽。他们耕作梯田就如侍弄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使得瑶乡这一大片梯田仪态万千。阳光漫过来,每一块梯田都浮光跃金,异彩纷呈,显得宏阔而悠远。我在这种宏阔和悠远里,体验兰田瑶乡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领悟到大自然的奇趣和禅意。看那些坡缓地大之处开垦出来的是一块块大田,最大的足有数亩;而坡陡地小之处则开垦出一块块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间也开田,最小的仅有簸箕那么大。更值得一提的是赵家梯田,它们依山而开,大多是只能种一两行禾苗的碎田块,有“青蛙一跳三块田”的说法。梯田上面,有漫漫云海的覆盖;梯田边,绿树花草向远天铺排而去,一波一波的绿浪前赴后继地奔涌,直让人感到整个山脉都有了动感。
农人以稻田为生,稻田对于他们是有魔力的。有人说,瑶乡梯田的四季是不平常的,它有着不同的色彩美。春天里,草木返青,雨水充足,每块梯田里都灌满了水,白色的,如串串链银缀于山间。到了夏季,水稻秧苗茁壮成长,郁郁葱葱的,一片绿色,好似一排排绿浪从天而泻。秋天的时候,稻子成熟了,梯田又变成了一片金黄色。随着海拔的攀升,那色彩也渐次变幻着,更为斑斓,这时一块块的梯田就像座座金塔顶玉宇似的,分外好看。秋后,收割了的稻茬上又长出了绿色的小苗子;或被更勤劳的人家重新耕作,种上萝卜、油菜等等,不久梯田便又返青了。而真正到了冬天,雪花飘飘,层叠梯田宛若环环白玉砌云端,整个世界都变成银白的一片。由此可见,瑶乡的梯田一年四季是不会单调的,它的美不受时间和环境的制约。
莽莽群山中,寨子是原生态的,瑶乡是静谧的。那些寨楼依山傍坡堆垒而建,鳞次栉比,三面梯田环绕着它们。寨子里的吊楼屋顶多为歇山式,楼檐翘角上翻,远远望去如林海中大鸟展翼欲飞,与周围的林木幽深的环境天然和谐。在这里,瑶家人的每一个生产行为,都考虑到了子孙后代的福祉,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呵护。所以他们在开垦梯田时,处处显示了虔诚和细心,照顾了山的走势、水的流向,为树木的生长留出了空间,为鸟兽的进出安排了路径,也因而达成了人和自然高度和谐。
于是,这些梯田是瑶家人世世代代辛勤耕耘的杰作。他们除了依靠梯田获得稻谷的丰收外,还在房前屋后种着竹、杉或柚子、李子,或其他植物,绿影摇曳晃荡,充满诗情画意,焕发出瑶乡人美好的精神风貌。每逢盛大的节日,比如六月六“尝新节”、四月八“牛节”、十月十六“盘王节”等民俗节,瑶家人就会用梯田的回馈,每家都张灯结彩,拿出自己最好的菜品,在寨子里设席备宴迎接远道而来的亲人。他们为此还身着节日盛装,唱起山歌,吹响唢呐,跳起舞蹈,尽情享受节日的欢乐。可以说,正是瑶家人的这种民俗风情,才让瑶乡这块土地有了生命和风度。
此时,来到这瑶乡重重叠叠大山中的一隅看梯田,我的心情无比激动。瑶乡之美给我留下了太多的记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让人留恋和不舍。身在其中,我深深地沉醉,看层叠的梯田,那是瑶乡的壮丽画卷,是人文历史延续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