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本市·综合

03版:特别报道

04版:特别报道

05版:本市·综合

06版:本市·热线

07版:本市·社区

08版:广西新闻

09版:广西新闻

10版:国内·关注

11版:国内·综合

12版:国际·关注

13版:体育·综合

14版:文娱·关注

15版:史事

16版:财经·彩票

返回 2021年01月28日

阳朔籍最早的中共党员陈宝箴

桂林晚报      2021年01月28日     
     ■何慧荣 红研
  都说“山清水秀”与“地灵人杰”是密不可分的,遇龙桥这方水土还真应验了这一说法。
  紧连遇龙桥有两个小村,桥西的叫桥背村,古代史中有处曹家塘,据传是唐朝著名诗人曹邺的故乡。桥东的叫桥上村,村里出了个红色人物——阳朔籍最早的中共党员陈宝箴。
  陈宝箴有3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点:阳朔籍第一个中共党员;创作、整理《牢骚诗集》为桂林市博物馆收藏;虽人生坎坷,临终却教育后人“要相信党……党是伟大的”。
  陈宝箴是喝遇龙河水长大的。1904年,他出生于桥上村一富有家庭。自小在村里上私塾,后转桂林读中学。193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结识了一批上海的进步人士和中共党员。据《中国共产党阳朔历史》一书记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阳朔籍青年陈宝箴、汪琼(女)、卢蒙坚、何生、徐家琛等人受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影响,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参加进步活动,走上革命道路。”“陈宝箴,1933年8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汪琼,1937年在桂林加入中国共产党”;“卢蒙坚,1938年在桂林加入中国共产党”。从目前阳朔现有的历史资料看,陈宝箴当之无愧的获取阳朔籍最早的中共党员殊荣。
  陈宝箴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曾在1933年5月1日和10月中旬两次入狱,因敌证据不足加之组织营救均获释。他在第二次被捕入狱,关押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监狱时,与其入党介绍人常德澄狱中相遇。为反对国民党的统治,由陈宝箴和王介文等6个进步人士组织了一个“扪虱诗社”,以此坚定信念,鼓舞士气而展开与敌进行悲壮的抗争。陈宝箴以“秋子”的笔名写了26首诗,如:
《扪虱》
狱中羁人瘦,衣上白虱肥。
相对觉形秽,羞与共舟归。
《明志》
七尺虽已系樊笼,热血依然沸腾中。
一朝破壁凌风去,操舟直渡大江东。
《火线》
一声征角动天涯,赤旗飘摇映日斜。
掷我头颅洒战血,灌开世界自由花。
《自励》
武缘就义在风波,忠义由来死节多。
半壁江山已破碎,匹夫有责莫蹉跎。
红旗在前勿忘路,莫教顽寇渡黄河。
前赴岂虞无后继,同窗伴对且高歌。
  在这些诗中,人们不难看出作者极尽对敌的讥讽、痛恨,而对革命事业的追求和忠贞,以及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大无畏精神。陈宝箴先获释出狱,狱友便以传递小纸条方式,陆续将牢中诗传出,经整理共260多首,陈宝箴手抄汇编成《扪虱诗集》,并当成宝贝从上海托人设法带回遇龙家中珍藏。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历史见证,因为这些诗全是在狱中写成,其中部分系中共党员胡也频、柔石等人就义前的即亡诗。1960年桂林市博物馆闻讯专程去其家中,请他手抄了一本给馆里珍藏。
  陈宝箴的人生经历复杂坎坷。他与柔石等一批中共优秀党员结成密友,与上海组织的负责人之一孟星野的妹妹孟非(共产党员)结成夫妇,受中共上海特科派遣,夫妇俩潜回广西,曾两次打入国民党省部和省府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收集情报。他曾两次入狱,两次加入中国共产党,两次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抗战胜利后,陈宝箴无法找到党组织,便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曾任阳朔中学教师、代理校长,建国后曾在临桂六塘中学任教,1957年被戴上“右派”帽子,清洗回家,从而受尽历次政治运动冲击。
  1979年党组织给陈宝箴彻底平反,恢复了政治名誉,补发了工资。次年,已76岁高龄的陈宝箴弥留之际,把子女叫到身前说“你们一定要相信党……党是伟大的”。再次体现了一位老革命、老共产党员对革命事业的坚贞,对党忠诚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