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华姐”推特里的“柿外桃源”
桂林日报
2021年11月26日
本报记者周文琼 通讯员周振燕
近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外网上发了一组宣传平乐瑶族姑娘制作柿饼的图文。在推文中,华春莹写道:“来自中国大自然的馈赠,华南平乐瑶族姑娘身着传统服饰,正快乐地制作着柿饼。”柿子美景一时刷屏中外,推文掀起热议。
11月24日,记者一路寻访“华姐”推特里的平乐美景,来到平乐县柿子种植产业示范村——桥亭乡大塘口村,听当地百姓讲述这个偏远山村如何蜕变成“柿外桃源”的故事。
山村的柿子红了
平乐大塘口村距离桂林约100公里。从平乐县城开车前往大塘口村,道路的一边是漓江下游,江水青碧,另一边则是漫山遍野的柿子树,红彤彤一片,果实坠满枝头。当道路离开江边后,两边便全是柿子树,大塘口村就到了。
大塘口村共16户73人,这个小小的村子每家每户都种柿子。这些年村民种柿子富了起来,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小洋房。
时下正是柿子采收的繁忙时节。村民早上六七点就上山摘柿子,中午在家削皮、晒柿饼。中午的太阳暖洋洋的,村里的晒坪、村民家门口都摆满了金灿灿的柿饼,处处是丰收景象。
正在晒坪上削皮的村民老钟告诉记者,家里从他的父亲开始就种柿子了,50多岁的他和儿子也一直在家种柿子。“今年柿子大丰收,价格也好,亩产量约3000公斤,柿饼收购价格约12元每公斤。家里种了大约20亩地,20万块钱的收益不在话下。”言语间老钟很是自豪。
其实不止大塘口村,平乐桥亭乡的土地多是山林,种柿子是传统产业。桥亭乡2021年月柿种植面积达2.8万亩,预计产量25.2万吨。农户种柿子少的也有近20亩,多的40—50亩,今年大多数村民能挣三四十万元。
告别靠天吃饭 柿子产业升级
桥亭乡显堆村支部书记蒙新林也是月柿种植户。他告诉记者,过去种柿子是看天吃饭的粗放型产业。以种植20亩地的柿子园为例,农民一年要喷洒药水4500多公斤,采摘果子都要肩挑背扛。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通往果园的产业路修了起来,农民的小车直接开到果园,还有了现代化的浇灌技术。过去制作柿饼只能靠日晒,遇上雨天柿饼发霉,辛苦的付出就打了水漂。现在村民基本都建了烘房,确保了不再靠天吃饭。
除了实现现代化的生产管理,销售也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以大塘口村为例,村里有了农业合作社,通过与公司合作,村民的柿饼直接由合作社收购。
记者在大塘口村合作社看到了一片繁忙的景象,有挑选柿饼的区域,有打包分装区,还有快递发货区。合作社相关负责人陈鸿霖介绍,村里一半以上的柿饼都是通过合作社销售的,他们一年大约能销5000吨。通过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柿饼主要销往广东和北方地区。
据了解,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农业特色等,桥亭乡抓牢柿子支柱产业,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电商”的运作模式,建立了优质月柿生产基地,实施统一施肥、用药、加工、包装和销售,创建了“大塘口”“月柿林”两个月柿和柿饼品牌,同时引进多家大型电商企业。截至2020年底,全乡9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超5万元。
“柿柿如意”风景变“钱景”
柿子成熟采摘期约为3个月,从每年农历十月起到年底。时下正是柿子林风景最好的时节,爬上小山坡,回望漫山遍野的柿子,分不清哪儿是你来时喜欢上的那一棵。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有关柿子的诗句不胜枚举,如杜牧的“过雨柽枝润,迎霜柿叶殷”,畅当的“古刹栖柿林,绿阴覆苍瓦”……如今,柿子园也成了风景区,大塘口村趁机发展起了旅游产业。当地政府投入1200多万元,扩建6.5米宽的沥青路面,建设“柿柿如意”“枫林晚”观景亭。村里还建设了星级公厕,环境也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天气晴朗的日子,旅游大巴一辆接一辆开进村里,山林间随处可见游客穿上当地壮族、瑶族服装,体验采摘乐趣和摄影。
目前,大塘口村已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里有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随着显堆村委大塘口“柿来运转”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当地百姓还将乘着发展的东风,在发展柿子产业和旅游业上进一步升级转型,昂首阔步迈入乡村振兴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