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科普系列三:
气道梗阻危在旦夕,腹部冲击打开生命之门
桂林晚报
2024年08月09日
张继亮 (桂林市人民医院)
气道梗阻是指由于异物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呼吸道阻塞,使空气无法顺畅进入肺部,从而引发严重的缺氧甚至窒息。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幼儿和老年人群体中更为常见。当异物进入喉咙或气管时,会迅速造成空气流动的阻塞,导致氧气供应中断,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气道梗阻的症状通常包括双手紧紧抓住喉咙、不能说话、不能咳嗽、几乎无法呼吸或呼吸困难、呼吸咯咯作响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我们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以防患者因缺氧而陷入昏迷甚至死亡。腹部冲击法,又称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自救或互救手段,被誉为“打开生命之门的钥匙”。腹部冲击法的原理在于利用冲击腹部产生的压力,迫使膈肌突然上升,压迫肺部,产生强大的气流,这股气流从气管内冲出,从而驱除异物,恢复气道的畅通。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成人,也适用于婴幼儿及特殊情况下的自救。
对于成人和一岁以上的儿童,实施腹部冲击法的步骤如下:站位急救时,施救者应立于伤者身后,一腿置于伤者两腿之间,弓步,身体贴近伤者后背。双臂环绕其腰部,一手紧握成拳,拳眼对准伤者上腹部,拇指紧贴腹部中线、肚脐上方两横指之处;另一手则紧握此拳,迅速而有力地向上向内冲击腹部,直至异物被成功排出或伤者失去反应。若受害者已失去意识或倒地不起,则应迅速将其置于仰卧位,开放气道,并施行卧位急救。此时,施救者应跨坐于受害者髋部两侧,双手交叠,掌根置于腹部中线、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快速而有力地冲击腹部,直至异物排出。
对于孕妇或明显腹部肥胖者这类特殊人群在发生窒息或食物堵塞气道的紧急情况时,采用胸部冲击法,位置在胸骨下半部分。施救者需用一手掌根紧贴患者胸骨下半部,另一手重叠放在手背上,两臂伸直,用力、快速地向内、向上冲击患者的胸骨下半部。每次冲击应确保力量适中而有力,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患者受伤,同时也要注意冲击的连续性和节奏感,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异物排出的成功率。
对于婴幼儿(一岁以下),由于其体型较小且骨骼较脆弱,则需采用背部拍击与胸部按压相结合的急救方式。首先进行背部拍击,将婴幼儿面朝下放置于施救者前臂上,头部略低于胸部,用力拍击其背部两肩胛骨之间五次。若异物仍未排出,则应立即翻转婴幼儿至仰卧位,进行胸部按压。在胸骨下半部(即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用两指快速而有力地按压五次。随后,交替进行背部拍击与胸部按压的步骤,直至异物排出或婴幼儿失去反应。
在特殊情境下,如独自一人遭遇气道梗阻时,亦可利用桌边、椅背等硬物进行自救。只需将一手握拳,拇指抵住腹部特定位置;另一手握拳并用力冲击腹部,反复操作直至异物排出。
若患者失去反应,出现心搏停止的严重状况,则需立即按照心肺复苏的规范流程进行急救。
气道梗阻作为一种紧急且危重的状况,要求我们迅速而准确地采取腹部冲击法等有效的急救措施以解除梗阻、恢复呼吸畅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加强急救知识的学习与演练,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挽救生命。同时,我们还应深入探讨气道梗阻的预防之道以及在不同场合下如何有效规避此类风险的发生。
气道梗阻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不当的饮食习惯、玩耍小物件、饮酒过量导致呕吐等。因此,我们需要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积极构建防范体系。具体措施包括:养成细嚼慢咽的良好饮食习惯;加强对儿童的监护与安全教育;适量饮酒并确保酒后有人陪伴;对吞咽困难患者给予特别关注与照顾;以及广泛开展急救知识的普及与培训。
综上所述,气道梗阻是一种紧急且危重的状况,但通过加强预防意识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大大降低其发生的风险。同时,掌握正确的急救技能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显著降低气道梗阻的发生风险并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急救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保驾护航。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守护生命的安全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