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数字逐步上升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来看看广西首次发布的漓江指数
桂林晚报
2024年04月29日
4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与桂林市人民政府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报告》和《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2023年)》。其中,首次发布的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LJEEQI)简称“漓江指数”,是全国首个用于评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保护工作的综合指标体系。经测算,2021年漓江指数为85.86,2022年漓江指数为86.45,2023年漓江指数为86.55,漓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等级均为最高等级——优,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漓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多项监测数据创历史最优
“漓江指数是为科学客观评价漓江生态环境质量,为高水平保护漓江提供科学指引而建立的。”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漓江指数以自然年为测算周期,测算范围为桂林市行政范围内漓江干支流汇水区域,指标体系包括生态质量、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友好、环境安全4个方面,由景观格局、生态功能等11个二级指标,生态用地面积比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等28个三级指标构成。
根据漓江指数数值,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共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LJEEQI≥85,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优;75≤LJEEQI<85,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良;65≤LJEEQI<75,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中;LJEEQI<65,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差)。而2023年的漓江指数为86.55,评定为优。
“这个‘优’的评定主要体现在桂林的蓝天、碧水和净土三个方面。”工作人员说。
2023年漓江流域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6%,比2022年上升2.8个百分点,优良天数比例比全区高0.7个百分点,环境空气6项污染物浓度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臭氧(O3)、细颗粒物(PM2.5)等几项检测指标都是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最优;连续287天未发生污染天气,创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最优记录;优良天数比例上升幅度全区第二,环境空气质量连续3年提升。
漓江干流水质常年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地表水水质排名全国前五。在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的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中,漓江流域县级以上水源地评估分值均达90分以上,评估结果均为优秀。漓江流域2个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水质均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考核达标率为100%。桂林市建成区已消除黑臭水体,是全国第二批黑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之一。
“漓江流域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村环境质量优良比例继续保持100%。”工作人员说,在流域内32个重点风险监控点中,土壤环境质量类别为优先保护类Ⅰ类、安全利用类Ⅱ类的点位占比100%,无严格管控类Ⅲ类点位。“无废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创建全区首批6个“无废细胞”,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排放指标优于欧盟标准,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100%。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结果为A等级,居全区第三。
●指数增长背后的不懈努力
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漓江指数近年来一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经测算,2021年漓江指数为85.86,2022年漓江指数为86.45,2023年漓江指数为86.55,数值的增长也说明漓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这些数字背后,还有桂林近年来获得的众多成绩和荣誉。”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桂林市获得了国家住建部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这离不开全市上下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方面的不懈努力。
一方面,桂林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项目可视化指挥中心的建成使用,让漓江全流域实现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漓江干流和9条重点支流的各城区断面水质状况都得以开展实时监测与分析。随着广西桂林漓江站(森林)入选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标志着漓江全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初步建成。
另一方面,阳朔县、资源县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7个镇42个村获“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村)”称号,累计入库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10个,居全区第一。另一方面,平乐县发展“生态运动”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获评广西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不仅绿色低碳发展马力全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并没有落下。目前桂林市新增并网风电装机容量16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占全市发电总装机量比重已超八成;全市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5家、自治区级绿色园区1个、自治区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自治区绿色产品11个。在漓江景区实现1060艘游览排筏“电能驱动”完全替代“燃油驱动”,广西首艘五星级新能源游船也已投入运营。
●生态环境向好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
优质的生态环境不仅对桂林居民是利好,还有利于众多依托漓江而生的动植物。
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表示,2023年,漓江流域生态质量等级为“一类”,指数为74.69,与2022年相比上升了0.20,生态质量变化评价结果为“基本稳定”。漓江洲岛生态修复累计完成修复面积11.6万平方米,蚂蟥洲、大小洲生态修复(一期)工程竣工,有效解决洲岛污水直排漓江问题。生态复绿山体136万平方米,生态修复喀斯特景观、湿地19万多平方米,完成植树造林107.7万亩。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漓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在漓江流域就发现两栖类新物种桂北琴蛙以及新分布记录物种红吸盘棱皮树蛙和金秀纤树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支撑数据。为深入服务漓江生态保护工作,2022年自治区开展了重点生态功能区(漓江流域)生物多样性试点监测项目,针对两栖动物、鸟类、蝴蝶等环境指示生物布设固定样地进行监测。截至目前,科研人员在漓江流域的固定样地监测到水生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103种,鱼类(环境DNA)95种,鸟类167种,两栖动物35种,蝴蝶142种,其中不乏国家保护动物及全新的生物物种,漓江流域生物数据进一步完善。
目前,桂林花坪兽类及鸟类重要栖息地、桂林猫儿山鸟类重要栖息地、临桂会仙湿地鸟类重要栖息地、桂林寿城雉类重要栖息地、全州五福宝顶黄腹角雉重要栖息地等5地入选国家《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被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记者阳聃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