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画卷
桂林晚报
2024年04月29日
上接03版
去年,桂林启动了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三年行动。对扰乱桂林旅游市场秩序、破坏桂林旅游形象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发现一起、曝光一起、查处一起,彻底清除旅游乱象生存土壤,全力打造诚信旅游品牌,让桂林真正成为近悦远来、主客共享之地。
遇龙河景区常年游客众多,购票难、服务跟不上反映最为集中。去年,遇龙河公司升级了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对筏工作业全程监管。点开系统,景区客流、交通、天气、舆情、游客安全等信息一目了然。遇龙河公司党支部书记邓作钦说:“系统上线后,有力促进了景区服务质量提升,景区的万人投诉比显著下降。”
在遇龙河西畔的白沙镇旧县村,来自南非的民宿老板伊恩·汉姆林顿忙着在国际旅游平台上招揽各国游客。他从2010年开始在村子里租房经营民宿,因为对代表桂北民居风格的老旧房屋无比热爱而被村民们戏称为“疯子鹰(疯子伊恩)”。10多年过去,伊恩已经完全融入桂林,他的民宿也成为各国游客争相预订的网红店。
入境游一直是桂林的优势,2019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超过300万人次,但近几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大幅减少。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近在眼前的任务就是加速推动入境游复苏。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子西介绍,桂林正在对外国游客游览的便利性进行全流程梳理,重点解决小语种导游稀缺、航线恢复、涉外场所配备外卡POS机、景区门票预约难等问题。桂林还积极利用境外社交媒体开展推广,举办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桂林艺术节、桂林国际马拉松等活动,加强与世界旅游联盟、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等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不断提升国际知名度。
高质量发展:船在青山顶上行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是在新起点上的高举高打,文旅是牵引,高质量发展是目标。据初步核算,2023年,桂林市地区生产总值2523.47亿元,三次产业占比为26.2∶19.8∶54。从结构上看,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最大,和旅游城市定位相匹配,但整体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仍然不够强大。经济实力是支撑一个旅游城市长盛不衰的“底座”,如何实现保护桂林山水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是桂林市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破题,从空间规划开始。
早在2007年,桂林市按照自治区“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战略部署,建设临桂新区,出台“退二进三”政策,将第二产业有序搬到工业园区,淘汰小散乱及重污染企业。这一布局,使桂林告别了以漓江为中轴沿江发展的历史,既保护了漓江,又拓宽了发展空间。
2021年以来,桂林市通过开展城市更新和实施新型城镇化,使整座城市组团布局、视廊通透、显山露水,“山、水、城、文”融为一体。
桂林进一步在空间上规划为“一核一带两区四域”的发展格局。桂林市委副书记卢新华解释说,“一核”即突出城区作为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集散中心、服务中心、创新中心、消费中心的核心地位,“一带”即打造世界级山水人文景观带,“两区”即阳朔旅游高质量发展先导区和龙胜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四域”即推进山水人文都市区域、长征文化体验区域、乡村田园休闲区域、民族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
锚定这个空间布局,象山区疏解老城区非核心功能,加强漓江西岸城市景观保护性开发利用;阳朔县完善新城区路桥及配套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环城水系全部贯通;龙胜各族自治县努力在年内实现全县旅游大环线全面竣工、龙脊旅游大小循环路线开通……新老城区功能互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桂林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空间规划明确生态保护的红线,也划出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用武之地。
走进桂林国家高新区的桂林君泰福电气有限公司,只见物料流、生产流、信息流全过程都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作为输配电行业单项冠军的君泰福电气,在2022年完成了数字化工厂改造。公司副总经理杨青介绍,公司通过引入数字化设备和系统,实现产值翻倍,厂房面积使用减少8000平方米;通过屋顶光伏发电实现了用绿色能源生产绿色产品,成为桂林首家“零碳工厂”。
“技术创新+数字化”推动了桂林绿色制造体系的建立。目前,桂林已有59家企业(车间)获广西智能工厂示范企业和数字化车间认定,创建绿色工厂35家、绿色园区35家,数字化和绿色制造水平位居全区前列。近3年,桂林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平均降幅在10%以上,居自治区前列。
位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桂林领益智造项目计划总投资90亿元,以新型智能制造模式生产手机配件,一期项目全面竣工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60亿元以上,创造1.5万个就业机会。行政管理经理杨仕才说,公司致力于把桂林打造成华南区消费电子结构件、新能源结构件最大的产业基地。
据了解,桂林近年来引进华为、领益智造、深科技、比亚迪等一批大湾区企业投资重大产业项目。2023年新签粤港澳大湾区投资项目96个,总投资额731.38亿元。
智神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本土孵化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展厅里,各种先进的云台设备琳琅满目。公司总经理助理李鸣介绍,该公司共获专利授权490项,于2018年牵头制定了云台稳定器首份行业标准,并已参与5项摄影器材的国家、行业标准制定。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目前,桂林已累计培育自治区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27家,其中国家级24家,排全区第一;全市有30家自治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位列全区第一。凭借这些优势,桂林入围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
桂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邹爱兵介绍,桂林已形成“三大产业园区、四大工业重点县、五个生态功能区县”产业新格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生态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量质齐升,近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幅达7%。
在城区做好分类发展的设计图,在乡村做好农文旅融合的大文章。
黄洛瑶寨位于龙脊梯田景区内,当地红瑶族女子有头蓄长发的传统习俗,用淘米水洗发是她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养发护发“秘诀”。近年来,依托粤桂协作平台,黄洛瑶寨引进企业将传统习俗与科技结合,研发生产淘米水洗护产品,年产值超亿元。
产业融合正改变着桂林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依托梯田风光,龙胜各族自治县形成了集种植、生产加工、研学、旅游、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年收入近百亿元;全州县30万亩金槐,被加工成食品、饮品、药品,年产值超10亿元,惠及6万种植户;小小的桂花,使桂林市集纳了生产加工企业586家,带动从业人员近3万人,年综合产值达30亿元……
据了解,桂林正加快打造6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同时,着力强化农文旅融合,累计创建43个田园综合体,打造280个自治区级乡村振兴重点村。
4月的桂林,春意正浓。漫步街头,满眼生机盎然,让人感受着这座城市涌动的魅力,也思考着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未来之路。
——这注定是一个阅尽千帆、勇立潮头的过程。面对新目标、新使命、新机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跳出桂林看桂林”的全局视野,既无比珍惜过往的荣光,又全面走出“舒适区”,才能以更高站位和更强担当,引领桂林走向新的辉煌。
——这注定是一个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过程。面对国际文旅行业的深刻变化和国内各地城市的竞相发力,唯有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增强“皇帝女儿也愁嫁”“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紧迫感,不断以改革创新塑造新优势,坚持文旅深度融合、多业态协同发展,才能真正把世界级的资源转化为世界级的产品。
——这注定是一个厚植根基、久久为功的过程。世界级旅游城市意味着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只有持续实施城市更新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格调,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补齐交通等基础设施短板,优化居游环境,才能让桂林更好看见世界,也被世界更好看见。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桂林画卷赏心悦目,向着世界再出发的华彩乐章慷慨激昂,我们期待新时代的桂林书写出新的传奇!
(调研组成员:唐卫彬 陈发宝 童政 刘亮 张雪 江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