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画卷
桂林晚报
2024年04月29日
上接02版
高标准保护:明镜可拭不可琢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从中国五岭之一的越城岭猫儿山发端,逶迤214公里的漓江,连同两岸的青山、奇石、流泉、飞瀑,在天地间铺展开了壮美画卷。
桂林的山水之美天下皆知,桂林的山水之脆弱却鲜为人知。由于补给源头少,漓江夏季水流充沛,冬季却有断流之虞;群峰涌起的喀斯特地貌,有的山体一度遭到滥采乱挖的破坏。
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是全市第一位的任务。桂林要以发展眼光和全球视野,以世界一流的保护水平守护好世界级山水品质。
坚持“明镜可拭不可琢”,轻“人为”重“天造”,桂林全力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完整性。
——昔日“九龙治水”,如今“握指成拳”。
成立漓江风景名胜区党工委、管委会,由市委书记兼任党工委书记,市长兼任管委会主任,从更高层面统筹漓江保护工作。
2021年,《桂林市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重新修订,将生态环境保护以目标责任状方式纳入全市绩效管理。
自治区和桂林市将保护桂林山水纳入法治化轨道,颁布了《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桂林市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条例》《桂林市禁止乱挖滥采砂石土矿产资源规定》等一系列法规,创新构建行政执法、司法联动、纪检监察、法规管控“四位一体”法治保护体系。2022年漓江治理入选国家首批美丽河湖案例。
——设立“漓江保护日”,组建“二郎神战队”。
2022年起,桂林将每年4月25日定为“漓江保护日”。2023年10月,桂林在全国地级市中首创发布生态环境报告《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主动接受公众监督。今年4月25日,广西生态环境厅、桂林市发布《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2023年)》,并首次发布《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报告》,“漓江指数”是全国首个用于评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保护工作的综合指标体系。
2022年4月25日,桂林市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分局成立揭牌。桂林率先在全国建立公安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17个县(市、区)也相继成立县级公安生态环境保护大队,172个公安派出所加挂生态环境保护中队牌子,1684个行政村以“一村一辅警”机制为基础,设置生态环境保护员。漓江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吉华说:“这支队伍被称为‘二郎神战队’,垦荒毁林、非法挖沙捕捞等行为都逃不过他们的‘三只眼’。”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离岛荒滩一体治理。
大小洲,位于净瓶山与斗鸡山之间,是漓江千百年来水流冲击形成的滩洲。乘船登岛,仿佛进入世外桃源,红豆杉、金花茶等近百种植物生机盎然。顺着不时传来的鸟鸣声望去,白鹭、黄莺、天鹅正在悠然觅食。
桂林市聚茂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平是这里的“岛主”,他留存的照片记录了大小洲从前的模样:污水横流、岸线损毁、苗木枯萎……2021年,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启动实施,污水截流、岸线整治、生态复绿、道路整修,大小洲彻底改头换面。
为提升生态环境整体功能,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新建项目全线退距300米。桂林还实施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重大项目30多个,总投资200多亿元。如今漓江流域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已知维管束植物种类约3100种,陆栖脊椎野生动物达600余种。
——坚持科技赋能,推进智慧治理绿色发展。
水质Ⅱ类、水温12.1摄氏度,浊度2.2……在“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大屏幕上,工作人员随机调取灵川县大河监测点实时数据。漓江干支流上的24小时水质实时监测站点,一旦发现问题便会自动报警。漓江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名武介绍,通过5G、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应用,平台实现了对漓江水质、山体、生物多样性、旅游秩序、综合执法等多方面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建立起以点带面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和公检法司联动的漓江生态环境智慧执法司法机制。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乘排筏游漓江是深受游客喜爱的保留项目,但是传统燃油排筏噪声大,还有尾气排放和油污滴漏问题。去年“漓江保护日”到来之际,一批全新建造的纯电动排筏下水试航。阳朔县杨堤乡杨堤村村民周玉春在漓江行筏10年,他说:“电动排筏不污染环境,噪声还小,游客可以安静地欣赏风景。”随着1000多艘排筏“油改电”,漓江排筏迈入新能源时代。
为了更好地提升景观效果,扮靓漓江“美丽颜值”,漓江核心景区杨堤段至兴坪段10千伏跨江电网线路全部完成拆除,漓江绿色电力设施与景观资源得到融合发展,沿江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和旅游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桂林还将有序推进漓江旅游电能替代工作,让游客和漓江沿岸群众享受绿色出行、绿色旅游和绿色生活。
——探索保景富民,共治还要共享。
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流域人口众多,老百姓生计与漓江紧密相连。但网箱养鱼、开鱼餐馆、养殖污水直排,曾给漓江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靠关停禁养,治标不治本。
过去几年,桂林一直探索漓江沿岸保护与发展旅游有机融合,采取鼓励旅游企业优先安排沿江村民就业、配套支持当地农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旅游收益村民分红等措施,提高沿江村民生活质量,建立良性循环。
阳朔县阳朔镇鸡窝渡村紧邻漓江著名支流遇龙河,从河畔拾级而上进入村道,小路虽然不宽,但修葺一新、干净整洁。风格各异的民宿让鸡窝渡村声名远扬。然而就在几年前,鸡窝渡村还时常污水横流、畜禽乱窜,有的游客到了村口转身就走。
“我们对沿遇龙河部分村屯开展了‘五拆五清五建’环境综合整治,大环境好旅游才能发展起来。”阳朔县阳朔镇党委书记黄永华说。
遇龙河景区还对漂流竹筏统一收购、统一管理,吸纳附近村民当筏工,公司再拿出总收入10%向沿江村民分红。“保景富民、利益分享”,有效调动起百姓保护环境的主动性。
“旺季我每天能撑七八趟竹筏,一个月收入6000元到8000元。妻子在民宿打零工,也能有2000多元。一年还能领到上千元分红。”遇龙河漂流筏工谢团算着收入账,对自己的小日子挺满意。
高水平创新:谁持彩练当空舞
漓江流经雁山、阳朔的69公里河段堪称桂林山水精华,九马画山、鲤鱼现鳍、童子拜观音……移步换景,步步称奇。除了赏山观水,当地还规划在沿岸设置更多码头,让游客能够上岸进村,体验民俗,品尝美食。
得天独厚的如画山水,并非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全部依托。如今,文旅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各个旅游城市竞相发力,唯有高水平创新,桂林才能铸就“世界级”的新辉煌。
桂林市副市长龙杏华说,市里将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文旅产品,建设与国际化接轨的旅游配套服务,全力打造诚信旅游品牌,全方位参与开放合作。
前路光明,却充满挑战。
第一重挑战——如何让经典持续焕新?
不久前,桂林公布了第一批“桂林经典”品牌:漓江、象鼻山、龙脊梯田、桂林环城水系、印象·刘三姐……经典意味着经受住了时间检验,但却不是一成不变。只有把握时代脉动,持续注入新的活力,经典才能焕发恒久魅力。
襟山带河、山水入城是桂林独有的气韵。夜幕降临、灯火阑珊,游船在由漓江、桃花江和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贯通的环城水系里泛起涟漪。乘船入“画”,南宋词人刘克庄咏叹的“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照进现实。
2002年通航的环城水系,是桂林打造的一张名片。近年来,景区推出“游船版”围炉煮茶、非遗戏曲船等多种新产品,让这个经典项目有了新玩法。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总经理帅术罡介绍,他们将以环城水系为核心,探索整合水路陆路交通、周边景观及漓江沿岸资源,努力打造夜经济集聚区,带给游客更多惊喜。
以山水为幕布,在天地间吟唱。中国第一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从2004年至今已累计演出超过8000场,接待观众2000万人次。致敬山水,讴歌自然、生命和劳作的主题始终没变,但艺术表达和呈现手段一直在提升。2019年,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在剧场内诞生;20周年庆期间,园区特别增设互动体验项目和美陈装置,设立“打歌台”让游客体验山歌魅力。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岭说,未来将持续围绕“印象·刘三姐”IP做文章,打造文旅综合体。
经典的桂林山水被赋予全新的呈现视角。桂海晴岚景区近来在社交媒体上热度不断走高,截止到目前,全网曝光约16亿次。山水、草地、艺术空间相互依存,密布的湖泊犹如天然明镜,将喀斯特峰林倒映其间。景区开发运营商桂林信昌集团副总经理彭倩说,景区由高尔夫球场转型而来,他们通过引入音乐节、艺术展览、露营、摩托赛事等音乐、文体活动项目,打造消费新场景,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去年景区入园达80万人次,全业态收入达到3900万元。
依托山水,不止山水,通过“旅游+体育”“旅游+演艺”“旅游+农业”,桂林正引入更多文旅新业态,丰富游客体验。
第二重挑战——如何从“谋一山”向“谋一城”转变?
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既要打造“皇冠上的明珠”,让核心景区璀璨夺目;也要全向发力,让每一片土地都散发独特魅力。
形若巨象、半枕漓水的象鼻山是桂林城徽的由来。自2022年1月31日起,象山景区免费开放。今年春节长假,景区人流天天满格,热度还辐射到周围的中心广场、正阳步行街、东西巷等街区。象山区区长梁红介绍,目前象山区已推动85%以上景区门票免费,2023年,辖区接待游客1018.67万人次,同比增长43.54%,实现旅游消费137.13亿元,同比增长47.94%。
象山景区免费开放,是桂林文旅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发展、从“谋一山”向“谋一城”转变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桂林全力念好“山水经”,做好“山水+”文章,以漓江为主轴、两岸为双翼、各县(市区)连为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2023年桂林接待游客1.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7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54%。
如果说漓江是桂林的魂,以秀丽清澈展现自然之美,那么灵渠就是一本灵动的“书”,流淌2000多年的渠水蕴藏着厚重的历史。
“三峡工程有电动升船机,你们知道古人怎样升船吗?”能“浮舟过岭”的灵渠斗门设施,让其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船闸式运河。在兴安灵渠博物院,广西来宾市的400多名高中生正在饶有兴致地体验研学之旅。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给灵渠带来站上更大舞台的机遇,兴安县正在努力提升灵渠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它成为向世界展示桂林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
兴安县的特色是“古”,全州县的特色是“红”。中国革命史上气壮山河的湘江战役正是在全州打响。“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位于脚山铺阻击战遗址,山坡上一面面红旗下安放着烈士遗骸。往日硝烟早已散去,英雄之气仍旧激荡。2019年9月建成以来,纪念园已经迎来超过880万参观者。全州县县长邓世文介绍,县里成立了红色旅游建设领导小组,立足红色资源,做强红色旅游品牌。
全局着眼,挖掘特色,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面发展研学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桂林正串珠成链,构建起更加立体丰富的文旅发展新格局。
第三重挑战——如何居游共享,全面提升?
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散客化、自助化程度提高,旅游正在打破原来相对封闭的模式,更加追求沉浸式、体验感,逐渐融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出新的要求。
“一砖一瓦都入景、一街一道均成文。”桂林正在通过实施海绵城市、“畅通缓堵”工程、水系公园等项目,推动基础设施更完善、城市管理更精细、人居环境更优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下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