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日“走谷雨”
桂林晚报
2024年04月17日
■李秀芹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妇女们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生产队时期,我们村的老支书读过私塾,在村里算是文化人,每年谷雨这天,老支书便给妇女同志放假半天,让大家去城里“走谷雨”。
老支书说,大家天天在地里干活,对野外的风景也不稀罕了,可利用这半天时间进城走走看看。
那时,我们十几个年龄相仿的小姑娘结伴步行进城。到了城里,先逛百货大楼,从一楼逛到二楼,我们能逛两小时,看着啥货物也挪不开眼,捧手里舍不得放开,但营业员看一眼便知道我们是乡下姑娘,兜里没钱,是只看不买的顾客,不会热情待见,挨白眼是常有的事,但这不影响我们逛街的热情。
逛完百货大楼,我们又去逛公园,谷雨时节公园里的牡丹花开了,想和牡丹花合张影也是想想罢了,那时公园里没有照相的师傅,即便有人照相,我们也没钱照,好友桂芬就用手模仿相机给我们“拍照”,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待到我们返程时,还会特意绕道走到县城里唯一的一家国营饭店附近,只为闻一闻从饭店后厨飘出的菜香味。文玲是个馋丫头,每次路过,数她“吸溜”鼻子的次数最多。
半日“走谷雨”,第二天下田大家干活都不在状态,感叹城乡差别巨大,幻想有一天能飞进城里,变成城里人该多好。
老支书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语重心长地说,让我们进城是为了开阔眼界,回来后好好干活,努力为农村建设贡献力量,早晚有一天,我们农村也能发展得和城里一样好,甚至比城里还要好。
老支书说的这一番话,当时有一些老社员都不信,说是哄小孩子干活的话。但我们年轻人深信不疑,未来那么长,一切皆有可能。
年年谷雨,我们年年进城逛,每个人都在心里计划着自己的未来:好友翠敏说她将来要开个裁缝铺,桂芬说她要开家照相馆,文玲则计划将来自己开家小馆子。
时过境迁,没想到当年这些“疯话”后来都成真了。改革开放后,翠敏学了裁剪手艺,开了裁缝铺;桂芬在小镇上开了第一家照相馆;文玲和丈夫一起开了一家小饭馆。
老支书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把土味农村也打造成了“花园式田园”,村里有了公园,种满各种花卉,牡丹园种植面积比城里公园的牡丹区还大,城里人开始羡慕农村,到农村“走谷雨”,看风景了。
谷雨正是春耕大忙时,但老支书让妇女们歇息半日,出门长见识,是对春耕劳作的奖赏,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有了这种向往,生活便有了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