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01版:头版

02版:又是一年高考时 之一

03版:又是一年高考时 之一

04版:读桂·关注

05版:读桂·关注

06版:读桂·社会

07版:读桂·社会

08版:聚焦中国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读桂·闲情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3年05月26日

桂林网友热情推荐“撸串”攻略

桂林烧烤
夜经济的一把“火”

桂林晚报      2023年05月26日     
上接04版
●美味定格“味蕾记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但烧烤也会培养食客们的口味。
  刘广川一家人钟爱老王烤出来的串。“我小的时候就住铁西。我爸那时候就很爱吃这家烧烤,还会打包回家给妈妈和我吃。”刘广川说,十几年后他搬了家,也工作了,却始终没有忘记楼下老王烧烤的味道:炭火慢烤,原汁原味。
  有网友在推荐桂林烧烤时总结说,桂北地区的口味众多,有偏辣、偏重口,也有甜辣、铁板等不同的选择,都是值得体验的“桂林味道”。
  太平路“三皇十三移”烧烤开店至今已有十多年。在诸多社交平台上,都能看到桂林本地食客对它的推荐。这家烧烤最初源自在十三中摆摊的一位阿姨,有“十三姨”的戏称。“因为烧烤摊位不固定,所以我就叫自己的店是‘十三移’。”后来,她在九中有了门面,不久之后搬到了太平路。
  如今,“十三姨”已经退居幕后,但店里的秘制配料依然是她亲自调配。相比一些烧烤店动辄三四十种的选择,“十三移”的烤串种类并不多,只有烤肥羊、烤牛肉、烤粉肠、烤鸡皮等十多样,但依旧深受食客欢迎。
  市民曹女士已经在上海工作多年,每次回到桂林,她都会到“十三移”撸串。这里除了烤肉,还有烤豆腐皮、烤韭菜等素菜,也有搭配烤肉的玉米糖水、绿豆沙。曹女士觉得,这样的组合,满足的不仅仅是味蕾,还能勾起以前同学们打打闹闹分享美食的回忆。
  桂林的烧烤除了“烤”,还有“烧”。铁西小区里的一家铁板烧菜色不多,有小牛肉、鸭舌、明虾等十几样,但依然吸引了诸多食客来打卡。这家店的烹饪方式并不花哨,吱吱冒油的铁板上,先把肉串煎香,然后撒上葱花、孜然和辣椒,铁板上的油爆出了香料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
  桂林食客们熟悉的余记羊排、瓦窑牛排、满意烧烤等,都在桂林网友的推荐单上,此外还有烤蚂蚱、烤螺蛳肉、烤猪鞭、烤小肠等带有本地特色的烤品。
  桂林大多数烧烤店不只卖烧烤,还会搭配炒粉、炒饭、油茶、鸭脚煲、小龙虾等,诸多选择足以填饱食客的胃。

●夜经济的一把“火”
  “如果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烦恼,那就再来一顿。”这句传遍大江南北的烧烤“广告语”,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烧烤的社交属性。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放松和休闲的窗口,呼朋唤友吃顿烧烤是不少年轻人的“刚需”。
  以烧烤为代表的宵夜经济曾经长期在桂林占有一席之地。刘广川说:“我觉得,城市内可以保留传统的美食空间,比如夜市、大排档等等,这是一代代桂林人味蕾的记忆。”
  对于以烧烤流量带动文旅“留量”,淄博的“作业”不一定可以照抄,但带来的启示还是不少。桂林市烹饪协会副会长罗书铭说,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淄博烧烤是那座城市的强项,桂林也要发展壮大自己的品牌。
  首先,桂林需要有充满本地特色的烧烤品牌,同时结合桂林米粉的运营和包装。桂林米粉文化源远流长,在全国已经有了相当的知名度,而桂林炒粉也很有特点,有些店单凭一个炒粉就在市民中树立了良好口碑。桂林烧烤可以将桂林米粉和炒粉,以及各县域的特色美食结合起来,打造特色品牌。
  另外,美食美景不分家。桂林正在大力发展夜经济,打造桂林不夜城,烧烤应是其中重要一部分。桂林可以梳理本地的优质食材、特色做法,将烧烤跟旅游结合起来宣传,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     记者李贝 刘净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