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社会生活

04版:时评

05版:时事

06版:时事

07版:视点

08版:专题

返回 2025年06月16日

桂林文化和自然遗产
在科技赋能下绽放新光彩

——写在第20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

桂林日报      2025年06月16日     
  □本报记者 黄敏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5年6月14日,我们迎来第20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通知》,明确今年活动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
  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时代浪潮中,科技正成为激活古老文明的关键密钥,而桂林,这座兼具深厚历史底蕴与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正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文化遗产的实践路径。
  桂林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甑皮岩遗址见证万年文明,桂林山水是世界自然遗产典范,桂林渔鼓、桂林米粉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彰显民间智慧。但如何让这些遗产在当代社会持续彰显价值?记者通过线上搜索收集资料及线下调研发现,科技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解法。
  在文物保护领域,科技应用带来显著成效。从2004年开始,桂海碑林博物馆便依托日渐成熟的科技手段,对桂林石刻开展数据采集。该馆馆长吴文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石刻数据库的建立和数字化展示,对当下石刻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石刻数据库能让分布在桂林市中心及周围的独秀峰、叠彩山、伏波山、象鼻山、隐山、西山等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石刻实现集中展陈,便于观赏,也便于收集桂林石刻的信息和开展进一步的保护。未来将建立整个广西的石刻数据库平台,让陈列在八桂大地上的石刻遗产生动地展现在每一位观众眼前。
  据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网站消息,日前,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广西地理信息测绘院成功完成桂林银子岩景区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建设,实现了对大型复杂溶洞内外环境的毫米级精细数字化“复刻”,标志着广西在自然资源三维立体调查监测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科学保护、精细管理与创新应用奠定坚实数据基础。消息称,银子岩实景三维项目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赋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生动实践。广西地理信息测绘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技术创新,积极推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让更多自然宝藏焕发“数字生机”。
  文化遗产创新表达上,桂林不断推陈出新。今年3月,桂林秀峰第十四届“三月三”民族歌圩荟期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团队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制作宣传动画《秀峰侠影·探秘非遗》。动画将喀斯特地貌、漓江烟雨与桂林米粉制作技艺、壮族绣球工艺等非遗元素巧妙融合,让观众沉浸式领略“人在画中游”的奇妙,以科技诠释传统文化魅力。
  阳朔县“金龙巡游”项目同样是科技赋能的生动实践。该项目在保留传统巡游形式基础上,融入现代光影技术,增设“刘三姐唱山歌”“鱼鹰捕鱼表演”等特色环节。夜晚,近千米金色巨龙在遇龙河游动,光影与青山倒影相映成趣,刘三姐竹筏歌声悠扬,渔夫指挥鱼鹰动作娴熟,漓江千年渔猎文化鲜活呈现。游客还可乘坐灯光竹筏参与其中,深度体验非遗魅力,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新动能。
  桂林市靖江王陵博物馆也积极探索科技融合。今年5月,围绕“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和“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主题,博物馆推出系列活动。其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合作的靖江王陵创意短视频《番位之争》,借助AI技术让石像生“开口”讲述历史使命,赋予其新时代内涵,收获游客广泛关注。
  此外,桂林通过打造智慧旅游平台,提升文化旅游体验。阳朔县“i游阳朔”智慧旅游平台集成AI导览、智能行程规划功能,方便游客获取个性化攻略,了解当地文化遗产。兴安县利用VR/AR技术复原灵渠古水道,结合环形沉浸剧场,让游客直观感受灵渠历史作用与独特魅力,古老遗产在科技助力下重焕生机。
  可见,科技赋能正在深刻改变桂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面貌。从为珍贵文物建立“数字档案”,到运用AI、光影、VR/AR等前沿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讲述动人故事,再到智慧平台提升文旅服务品质,科技的“密钥”有效激活了桂林沉淀千年的文化基因,让古老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与迷人光彩。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致敬,更是面向未来的创新探索。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应用的不断深化与创新,桂林的文化遗产将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持续绽放其独特的魅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桂林力量,也让陈列在桂北大地上、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滋养当代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