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神”们的牙齿,需悉心守护
桂林日报
2025年06月16日
□邓琦琪
近日,北京大学青年教师韦东奕开通个人社交平台账号,发布视频和网友打招呼。视频中,韦东奕面带微笑,牙齿缺失严重,上排牙脱落过半。许多网友好奇:“韦神”的牙去哪了?并呼吁北大关心其健康问题。
针对网友的疑问,北大回应:韦东奕有较严重的牙周问题,学校在尊重本人意愿和生活习惯基础上,对其工作、生活、医疗等给予充分关心,此前多次派人陪同就诊。目前医生已提出治疗方案,后续学校将帮助他积极进行治疗。
卓越的数学才华,纯真低调的为人,“手提馒头、矿泉水”的质朴风格,韦东奕从进入公众视野起便备受舆论关注。如今,这位人们眼中的“天才”却面临牙齿脱落的窘境。北大回应后,质疑声并未消散,话题“韦神的牙齿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一度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关于科研人才健康的热烈讨论。
近年来,健康问题成为广大科研群体特别是青年科研人才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少科研人员为了“赶稿件”“交报告”,昼夜颠倒成常态,年纪轻轻“秃”如其来,其他健康问题更是多种多样。科研人才不仅是科学的未来与希望,也是解决诸多“卡脖子”问题的中坚力量,守护他们的健康,便是守护我国科创事业的未来。高校作为科研人才的集中地,为科研人才提供坚实保障,责无旁贷。
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对于科研人才的保障,更偏向科研经费与职称晋升等“硬支持”,对健康保障等“软支持”相对滞后。在高校公开招聘文件中,关于科研人才的福利待遇等内容通常详细且清晰,对身心健康的支持政策却鲜有提及。
守护科研人才健康,改变“重引进轻养护”的现状,需要从事后回应向主动托底转变,需要多层面集体行动。比如在预防端,为科研人才建立“一人一册”身心健康档案,实行健康回访工作机制,配备联系医师,提供个性化健康保障服务等;在治疗端,提供便捷治疗通道,免除其奔波之扰,保障治疗时间,减少“有方案、没时间”的状况;在文化端,扭转学术界“带病工作=崇高敬业”的理念,将健康管理纳入科研人才培养体系,从源头纠正忽视健康的集体意识。
真正的人才托举,既在平台的保障,也在身心的关怀。社会各界都能悉心守护“韦神”们的牙齿,方能为更多埋首书斋的广大学者撑起一片健康与创新共生的广阔天地。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