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乡村文化振兴新优势
桂林日报
2025年05月30日
□林超琴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力量之“根”与发展之“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质态,具有创新性、高效性、融合性等显著特征,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需求高度契合。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已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一、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创新活力和动力。一方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为农村文化振兴提供新动能。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创新发展理念,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以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同时,必须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激发乡村文化创新活力。另一方面,以高质量劳动力为关键要素的新质生产力为农村文化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当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大多数农村发展面临人才短缺的痛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因地制宜,培育一批“数智职业农民”,既能掌握5G直播、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又对村落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才,使其成为科学技术与文化传承之间的“转译者”和“推动者”。
二、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激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能够破解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难题。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做到把握发展规律、把握事物本质、把握政策尺度。首先,必须把握好“立与破”的关系。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根据本地的文化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社会条件等,坚持守正创新,一手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手抓“文化+”新业态,做到破与立相结合、保护与开发相统一。其次,必须把握好“取与舍”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立足乡村特色资源,精心分析并用好用足自身的条件和优势,有选择地推动“科技+文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最后,必须把握好“同与异”的关系。科技创新的力量不断突破地域界限和发展瓶颈制约,但科技赋能农村文化振兴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的“齐步走”,搞同一种模式的“抄作业”。必须坚持分类指导,深入农村调研、把准规律、分类精准施策,使国家政策更加符合实际、切合需要。
三、着力发展乡村文旅产业,以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5月19日至20日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农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形成和培育新质生产力。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插上强劲的“数字翅膀”。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文化传播途径和商业模式,有利于推动乡村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培育壮大一批乡村文化旅游、创意文旅、数字艺术等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提高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质量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为农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科技翅膀”。通过前沿科技有效利用媒体、短视频等平台加强文化主体的互动性,提升文化内容质量,激发文化创意,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乡村文化产品和创新品牌,推动乡村文旅产业转型拓展,实现乡村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共进,延伸乡村文旅产业链、创新链,提升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空间和附加值,使文旅产品和服务从“数量型供给模式”向“质量型供给模式”转变。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旅产业振兴,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加强村民主体性与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提升,使其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积极参与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共享乡村文化发展成果,进一步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
[作者:林超琴,单位:桂林医科大学。本文系2024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广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理路研究”(编号:2024LSZ006)阶段性成果;2025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5KY049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