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特别报道

03版:综合新闻

04版:社会生活

05版:健康桂林

06版:理论

08版:时事

返回 2025年04月25日

旅游城市应急救护知识科普平台的构建策略

桂林日报      2025年04月25日     
  □廖珺 董明画

  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旅游城市已成为人口流动的重要枢纽,伴随着接待游客数量屡创新高,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很多旅游城市因景区地形复杂、客流量集中等特点,应急救护需求更为突出。然而,当前旅游场景下的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存在覆盖范围有限、传播形式单一、公众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导致游客及旅游从业者面对紧急状况时常陷入“知识盲区”与“技能恐慌”。在此背景下,构建专业化、智能化的应急救护知识科普平台,对提升旅游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内容架构、技术赋能、功能拓展、人员协同四个维度,探讨旅游城市应急救护知识科普平台的系统性构建策略,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与路径指引。
  一、内容架构:多维整合,打造立体知识体系
  旅游城市人员流动频繁、场景复杂多样,应急救护知识科普平台的内容需打破单一知识输出模式,构建覆盖“多场景、多群体、全流程”的立体知识体系。在场景维度上,需针对旅游景区、交通枢纽、商业街区等典型旅游场景,分别梳理常见意外事故类型,如景区的摔伤、交通枢纽的晕厥、商业街区的异物卡喉等,结合场景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救护知识模块。在人群维度上,需兼顾游客、旅游从业者、本地居民等不同群体需求,为游客提供简明易懂的急救操作指南,如心肺复苏步骤、海姆立克急救法图示;为旅游从业者增设专业急救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创伤包扎、休克处理等进阶知识;为本地居民开发家庭急救常识板块,强化社区应急联动基础。在知识传播流程上,需形成“预防-急救-康复”闭环。前端普及风险预防知识,如户外安全防护、常见疾病预防;中端聚焦急救技能教学,通过动画演示、虚拟仿真等形式拆解操作要点;后端提供康复护理建议,衔接医疗资源信息,构建全周期健康管理链条。
  二、技术赋能:智能驱动,构建高效传播载体
  技术是提升应急救护知识传播效能的核心引擎,旅游城市应急救护知识科普平台需依托先进技术手段,打造智能化、精准化、便捷化的传播载体。在平台开发层面,可采用“互联网+急救”模式,搭建手机APP、小程序于一体的多终端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实时同步与更新,确保用户在不同场景下均可快速获取最新知识。引入人工智能(AI)技术,开发智能问答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算法,精准识别用户提问意图,自动匹配急救知识数据库,实现24小时在线答疑。例如,用户输入“游客在景区突发心脏病如何处理”,系统可迅速推送急救步骤、附近医疗点位置等信息。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平台可根据用户浏览记录、搜索关键词等行为数据,构建用户画像,实现急救知识的个性化推荐。如针对老年游客群体,重点推送心脑血管疾病急救知识;针对亲子旅游家庭,优先展示儿童意外事故处理内容,提升传播精准度。在可视化呈现方面,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急救培训场景,用户可通过佩戴VR设备模拟景区急救现场,在虚拟环境中练习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技能,系统实时反馈操作规范程度,提升培训效果。
  三、功能拓展:需求导向,完善多元服务生态
  旅游城市应急救护知识科普平台的功能建设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在基础科普功能之上,拓展多元化服务场景,构建“知识传播-技能培训-应急联动-资源整合”的服务生态闭环。在知识传播与技能培训方面,除常规的图文、视频教学外,可开设线上直播课程,邀请医疗专家、急救培训师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实时解答用户疑问,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感。开发“急救技能认证”功能,用户完成线上学习与模拟考核后,可申请线下实操培训与认证,通过后颁发急救技能证书,激励公众主动学习急救知识。在应急联动方面,平台可以深度整合多方资源,与旅游城市应急管理部门、医疗机构、景区管理单位等建立数据协同管理机制,通过搭建共享的急救资源数据库,全面覆盖AED分布点位、急救站地理位置、医疗机构联络方式等关键信息,开发完善“一键呼救”智能响应系统。当用户在旅途中遭遇紧急情况时,可通过平台快速定位并发出求救,系统将依托高精度定位技术,精准锁定用户位置,并生成包含地理位置与伤情描述的救助信息单,以智能化调度争取生命救援“黄金时间”。通过多元化功能拓展,助推平台从单一知识传播工具升级为集培训、救援、资源整合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四、人员协同:分层培育,筑牢人才支撑网络
  构建旅游城市应急救护知识科普平台,需打造一支“专业引领、多元协同、全域覆盖”的全面型人才队伍。在专业人才层面,依托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组建核心专家团队,负责平台内容的科学性审核、专业课程开发与技术指导。例如,医学院校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组织临床、急诊、公共卫生等医学领域专家参与平台建设,负责内容审核、课程开发与技术指导,从源头上确保知识的权威性与实用性。在社会力量层面,广泛招募急救志愿者,建立“急救志愿者库”,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升志愿者的急救技能与科普能力。组织志愿者走进旅游景区、酒店、社区等场所,以点带面做好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实用技能科普。鼓励旅游从业者参与急救培训,打造“旅游一线急救员”队伍,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第一时间开展自救互救。在基层组织协同层面,与社区居委会、旅游行业协会等基层组织建立合作机制,培育基层科普骨干。社区科普骨干可结合本地旅游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活动;旅游行业协会可制定行业应急救护规范,组织会员单位参与平台建设,推动应急救护知识在旅游行业的常态化应用。
  (作者单位:桂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