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不只是手抖的隐形杀手
□陈鹏(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桂林日报
2025年04月25日
65岁的老王曾是小区广场舞的领队,最近半年家人发现他变“懒”了——右手总是不自觉地抖动,尤其静止不动时明显,穿衣服、系扣子变得异常吃力,走路时变得迟缓,小碎步往前冲。起初以为是年纪大了“不灵活”,直到去医院检查,才确诊为帕金森病。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我国现有帕金森病患者约300万,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7%,但近半数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需要1年以上。这种悄悄偷走行动能力的疾病,究竟该如何应对?
一、重新认识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脑部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运动功能。如果把大脑比作指挥全身活动的司令部,帕金森病就像司令部里负责传递运动指令的“快递员”(多巴胺神经元)不断减少,导致命令无法准确送达。
核心症状“四件套”:
1.手抖:静止时手指像搓药丸一样颤抖,活动时反而减轻
2.僵硬:肌肉像被冻住,转身、起床变得困难
3.动作慢:扣纽扣、写字等精细动作耗时延长
4.姿势不稳:走路小碎步,容易前冲跌倒
非运动症状常被忽视:
嗅觉减退(闻不出醋味或咖啡香)
睡眠中拳打脚踢(快速眼动期行为障碍)
便秘(每周排便少于3次)
情绪低落(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二、谁在悄悄伤害大脑?
帕金森病的发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如下情况:
年龄增长:60岁后风险显著增加;
遗传因素:约10%患者有家族史;
环境毒素:长期接触农药、重金属;
脑部损伤:拳击运动员患病风险较高;
肠道健康:肠道菌群紊乱可能诱发疾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帕金森病不是传染病,也不会直接遗传给下一代。
三、这些早期信号要警惕
帕金森病在典型运动症状出现前5至10年就会释放预警信号:
1.嗅觉失灵:分不清韭菜和葱的味道;
2.睡眠异常:睡觉时大喊大叫、手舞足蹈;
3 写字变小:同一行字越写越小(称为“小写症”);
4.表情僵硬:笑容减少,常被误认为“不高兴”;
5.走路拖步:一侧鞋底磨损明显加重。
如果家中老人出现上述情况,建议尽早就诊神经内科。
四、诊断与治疗:与时间赛跑
诊断方法: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观察肢体活动、步态等进行初步判断;药物试验:服用左旋多巴后症状明显改善支持诊断;影像检查:PETCT可显示脑部多巴胺系统的损伤;
治疗“三驾马车”:1.药物治疗:主要有左旋多巴(补充缺失的多巴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模仿多巴胺功能)等;需注意:服药时间要固定,不能随意增减。2.手术治疗: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在大脑植入电极调节异常信号,适合药物效果减退、症状波动大的患者。3.康复训练:步态训练:跟着音乐节拍行走;语音训练:大声朗读报纸;面部操:鼓腮、皱眉等表情练习。
五、日常护理指南
给帕金森患者一些建议。居家改造:浴室加装扶手,使用防滑地垫;穿衣技巧:选择魔术贴鞋子、宽松套头衫;饮食注意:高纤维饮食防便秘,服药前后1小时避免高蛋白食物。给家属的一些提醒:理解患者动作慢不是故意拖延;鼓励参与简单家务保持活动能力;关注情绪变化,预防自杀倾向。
六、预防有道:守护脑健康
虽然不能完全预防,但以下措施可降低风险:1.坚持运动:太极拳、游泳可改善身体协调性;2.喝茶习惯:绿茶中的茶多酚有神经保护作用;3.避免接触:果园作业做好农药防护;4.保护头部:骑电动车务必戴头盔;5.肠道保养:适当补充益生菌。
七、科技带来新希望
医学界正在探索更多治疗手段:干细胞治疗:尝试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基因疗法:从根源上阻止疾病进展;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监测震颤频率,自动调整药物剂量。
结语:与疾病和解,为生命赋能
帕金森病就像人生路上的一道缓坡,虽然无法彻底铲平,但我们可以调整步伐继续前行。记住三个关键数字:50%患者存在误诊延误,3至5年黄金治疗期,10年规范治疗可显著延缓病情。正如帕金森病患者协会的口号:“我们不是与疾病为敌,而是学会与它共处。”早发现、早干预、科学管理,依然可以活出生命的尊严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