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丰碑,镌刻在湘江之畔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走读
桂林日报
2024年12月02日
(上接第一版)2021年12月1日,在中央红军胜利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锁线87周年之际,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率领新一届自治区党委常委班子成员,到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暨自治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10月17日,自治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再次来到全州县瞻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缅怀革命先辈,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在特殊的时间节点,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两次率队前往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旧址瞻仰、学习,充分体现了对弘扬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高度重视。
我区聚焦广大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面向广大青少年这一“重点群体”,引导广大党员群众这一“绝大多数”,分类分层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提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在红色教育中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让红色基因在绿水青山间永续传承。
走进灌阳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红军帽”烈士墓冢造型独特,气势恢宏。围栏上的红色心愿绸带,迎风飘扬。讲解员蒋幸霞正在给大学生讲述当年100多名红军伤病员被敌人丢进酒海井壮烈牺牲的故事。她噙着眼泪说:“每讲解一次,自己也会深刻感动一次。我要把先辈英雄历史,告诉更多的年轻人!”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坐落在全州县才湾镇米花山和先锋山之间,是脚山铺阻击战的战场旧址。
一组长80米、高7米的“红军魂”大型写意浮雕庄严矗立。浮雕后面是纪念林,块块黑色山石,错落有致摆放在这里。
“这些石头,象征在湘江战役牺牲的将士,是无名的纪念碑。”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周运良介绍。
山为陵,树为魂,石为碑。
一支支队伍走进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一批批党员干部、青少年来这里接受红色教育。面对无言山石,无不深深震撼。
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红色研学体验课程大受欢迎。编织草鞋,模拟“阻击战”,抢渡“湘江”……教官何思敏透露:“这段时间,每天接待青少年学生超过1200人!”
记者探访兴安县华江瑶族乡的长征步道,经龙塘寨,沿着古道向上攀登。前往雷公岩的古道,十分狭窄,有的地方仅能通过一人,旁边就是悬崖峭壁……
90年前,究竟是什么支撑着红军一往无前,翻山越岭走向胜利?记者一边走,一边思考。
“你们这样思考就对了!”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馆长尹汤怀说,“这正是我们大力开展红色研学的目的。只有亲自用脚步丈量,才能想象当年红军经历的是怎样艰难,引导大家在情景体验中寻找答案。”
在全州、资源、龙胜等地的红军小学,校园内设置了红军雕塑、故事长廊和红色文化展览室,处处能感受到红色印记。
全州县凤凰镇和平红军小学校长雷雨介绍,学校根据不同年级举办不同活动,传播红军长征故事。每年12月1日,师生徒步往返学校至凤凰嘴渡口,重走长征路。“特别是,我们坚持不懈地培养红领巾讲解员,让孩子们学红色历史,讲革命故事,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2018年至今,该校培养出300多名红领巾讲解员。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八桂新颜
脚山铺阻击战发生在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附近。村民还清楚记得祖辈流传下来的红军战士途经这里,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
而今,从空中俯瞰毛竹山村,300亩葡萄园大棚鳞次栉比,蔚为壮观;绿树掩映下,栋栋楼房若隐若现。走进村庄,村头大石上镌刻的“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12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个红色小山村,在各级关怀和自身努力下,设施农业不断升级,村容村貌持续美化,2023年仅葡萄种植一项就实现人均收入超3万元。“我家种了12亩葡萄,新品种‘妮娜皇后’地头收购价80元一公斤,不出村就销售一空。”村民王德利喜笑颜开,充满感激地说,“毛竹山的人享福呢!”
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龙塘寨位于老山界脚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来,寨子里铺设了沥青路,建起红军广场,还设立20多个新能源车充电桩……“党和政府给我们送来了天大的礼包!”村民小组长龙家友说,他们成立村民合作社,发展红色旅游。
“游客来到龙塘寨,可以重走长征路,登老山界,体验长征文化。”11月16日,龙家友介绍,近几年来开展红色研学、休闲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昨天接待100多人,今天又接待了60多人。下周已接到广东的订单。”
“钱赚了不少吧?”
“我家每年就几十万块吧。”龙家友轻描淡写,“最差的一户,靠民宿一年也有八九万块收入。”
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梯田层层叠叠,吊脚楼错落分布……大寨村被誉为“世界梯田原乡”。
曾多年担任大寨村党支书和村委会主任的潘保玉说,凭借梯田景观、红色文化和独特红瑶风情,村民过上了“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幸福生活。
“目前,全村有餐馆、农家乐、民宿等230家。”潘保玉介绍,2023年大寨村接待国内外游客70.8万人次,直接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725万元,户均分红2.5万多元。
……
从灌阳、全州、兴安,到资源、龙胜,记者一路走来,目睹昔日红军殊死战斗的地方,正成为生机勃勃的红色沃土。
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照进现实。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深的告慰。
时间标注发展的高度,也丈量发展的跨度。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八桂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50年的9.4亿元,增至2023年的2.72万亿元;桂林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50年的1.46亿元,增至2023年的2523.47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广西各设区市第三;广西所有设区市实现通高铁动车,县县通高速……
湘水奔流,跨山越岭,汇江入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职责和使命。
新的长征路上,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和湘江战役“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光荣传统。
大道向前。加油、努力、再长征!
(特别报道组成员:记者罗猛、曾铁强、何明华、李家健、郑柳芩 见习记者陈可夫、顾醒航、施洋洋、苏时榕 摄影摄像记者徐天保、梁凯昌、冯耀华、王希)(据《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