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专版

04版:社会生活

05版:县区新闻

06版:时事

07版:桂林人

08版:公益广告

返回 2024年12月02日

红色丰碑,镌刻在湘江之畔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走读

桂林日报      2024年12月02日     
  □广西云-广西日报特别报道组
  桂山苍苍,湘水泱泱。
  90年前,中央红军长征在广西桂林湘江血战,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布下的第四道封锁线,向死而生,翻越长征途中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以“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铸就不朽丰碑。
  90年后,英烈为之流血牺牲建成的新中国,已实现千百年来先贤孜孜以求的理想——全面小康,正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长征沿线建起国家文化公园,缅怀先辈伟绩,弘扬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红色丰碑,镌刻在湘江之畔。
  长征烈士,雄风壮节,与山共峻极,与水同流长。
  近日,记者走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感悟先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致敬那不被一切敌人压倒而是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追寻那可与日月争辉的不朽荣光。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山河铭记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以来,连续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1934年11月中旬,兵锋直指桂林湘江。蒋介石又调集约30万兵力,设了第四道封锁线,妄图把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江、漓江以东。
  1934年11月25日,中革军委正式下令从兴安和全州之间抢渡湘江。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展开殊死战斗,付出极大牺牲,红军烈士鲜血染红山川大地。桂北民谣唱道:“湘桂古道红军路,寸土千滴红军血;湘桂古道红军路,一步一尊英雄躯……”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央的支持指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强对红军长征过广西遗址遗存保护和纪念设施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先后建成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等一批重要纪念设施,以告慰烈士英灵、激励后人奋进。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护红军长征文化资源,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湘江战役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和纪念设施建设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化作万千力量,历时10个月高质高效完成了这项重大任务。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
  2021年11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的建设保护规划,获国家层面正式批复。
  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自治区党委、政府旗帜鲜明讲政治,主要领导赴一线调研指导项目建设,高位推进;成立以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为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统筹指挥广西段建设。
  我区聚焦湘江战役主题,精心规划设计。以红军长征文化遗产廊道为主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湘江战役界首渡江遗址公园为核心,灌阳、全州红三十四师战斗遗址和兴安光华铺阻击战旧址等特色展示点为补充,形成“一路、四园、多点”的格局。
  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广西段注重突出桂北特点、广西特色,将红色文化和桂北秀美风光、人文历史、乡村振兴相结合,既契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整体风格,又凸显广西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独特魅力;既展现湘江战役“三个勇于”的壮烈史实,又展现新时代八桂大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风貌。
  11月15日,记者来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全州县凤凰镇大坪渡口,只见江面开阔,湘水静流,冬日江景与两岸绿树、村落交相辉映;青砖黛瓦马头墙建筑极具桂北特色;新修建的渡口公园,红色驿站、步道等设施一应俱全。《抢渡》《向导》两组雕塑栩栩如生,再现了红军将士英勇的精神气概和广西各族群众对红军大力支持的鱼水深情,让人感受穿越时空的力量。
  “这条骑行绿道长25公里,连接屏山、大坪、凤凰嘴三大渡口和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全州段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邓连芳告诉记者,通过绿道将红色点位串珠成链,让大家更便利地缅怀英烈和开展红色研学。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万山红遍

  红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底色,绝对不能淡化这个颜色。要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理想之焰熊熊燃烧。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