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颜色,是“中国红”
桂林日报
2024年12月02日
□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初冬,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的山中,一面红旗在郁郁苍苍的林间高高飘扬。红旗后面,一支队伍正在急行军。高寒山区的凛冽北风和崎岖坎坷的山路并没有让这支队伍放慢脚步。大家裹紧了衣服,高唱着《团结就是力量》《十送红军》等歌曲,斗志昂扬,气势如虹。在步行12.5公里后,他们抵达了万人界红军墓。在肃穆庄严的气氛中,队员们默默地向先烈们献上了菊花。
这是由桂林市融媒体中心、桂林湘江战役文传中心主办的“纪念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重走长征路”活动的一个特写。从11月6日到25日,5000名来自社会各条战线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沿着湘江战役长征路线,徒步经过6个县25个乡镇100个自然村,翻山越岭,感悟长征精神,寄托哀思与缅怀。
来自桂林市融媒体中心的党员干部吴林峰是“重走长征路”活动的主创人员之一。在过去的20天,他扎扎实实走完了全程,一路走,一路感悟长征精神。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策划这么‘辛苦’的活动?我想说,长征哪里有不辛苦的?想要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就必须用脚丈量山河。”吴林峰说,在“重走长征路”期间,他每天都要步行12.5公里。“12.5公里,只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千分之一。当我们跟随红军足迹,走在他们当年走过的路上,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在全州石塘的天坑红军跳崖处,脚下一片深渊,崖上寒风凛冽。当年,19位平均年龄只有15岁的红军战士面对围堵追兵,不肯被俘虏,从这里决然跳下。面对生死抉择,他们没有丝毫犹豫,想到这里我已经潸然泪下……”
湘江战役渡口、兴安界首渡口、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救亡日报社旧址、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如今欣欣向荣的桂北大地,承载了太多的红色荣耀记忆。绿水青山为容,红色文化为魂。5000名党员干部自发参与重走长征路活动,正是红色文化在桂林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市在精心守护红色文脉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和丰富“红色文化+”,赓续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宝藏”,让其在新时代不断迸发出新活力。位于全州、兴安、灌阳等地以纪念湘江战役为主题的“三园三馆”自2019年陆续建成开放以来,累计接待参观人数超过1763万人次。桂林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湘江战役红色文化建设提升工作组相继成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如火如荼。今年,我市还将红色资源“串珠成链”,打造红色研学基地16个,策划推出了9条红色旅游研学精品线路。桂林“血战湘江·突破包围”精品线路还成功入选文旅部联合中宣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的“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全市10县(市、区)建立起6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场馆,一张红色教育基地网络就地铺开。为了讲好红色故事,全市还成立了106支各级关工委宣讲团、240支“五老”关爱团等,开展各类宣讲活动6000多场。105万余名师生在红色故事中一次次找到信仰的力量。
革命薪火永不灭,红色基因代代传。漓东街道空明社区团支部副书记周彦志感触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我们‘00后’基层干部更要坚定信念,不忘初心跟着党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