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学术的魅力 追寻文化的脚步
——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新论》
桂林日报
2023年12月19日
□王永贵
广西师范大学孟宪平教授的新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新论》,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新论”研究成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著作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为指导,对当下文化哲学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浏览之余,颇有感触,在此表达几点看法。
一是鲜明的问题意识。该著作立足时代之问、时代之思、时代之鉴和时代之需,从文献出发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概念范畴、逻辑范畴、运思范畴,从经典理论和党的文献勾勒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整体图景,从历史和现实中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变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现实问题出发,对文化哲学和文化模式做出理性反思,从价值预设理解现实生活和文化世界,追问人的行为根据、存在价值和生活意义,分析了文化哲学元命题和现实关照。对文化哲学的历史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做出了符合实际的探索,分析了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之间的密切关联。对东西方文化哲学的发展与转型、西方文化哲学历程、中国文化哲学变迁做出历史回溯,探讨了人生之完美和社会之和谐之关系。作者指出,文化模式体现文化的型构状态,文化危机反映文化的发展状态,文化转型体现文化的适应状态。
二是深层的学术意识。该著作深入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范畴、术语范畴、逻辑范畴、运思范畴和实践范畴,提出了一些中肯的观点:文化的寄形方式表现为从个体心理到集体思维的汇聚结果,文化的赋能形式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及成果,文化的映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的意识流变及其表达,文化的符号表达是思维活动的意义归纳及其实践结晶。该书认为,文化意义赋型中的审读方式,文化品质养成中的价值蕴蓄,文化思维方式中的辩证特征,共同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义结构和系统。文化在固结方式、渐变形式、基本性态和结构层面呈现的品质和特征,包含着文化哲学的问题范式、因果范式、对象范式,以及文化的一般构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构象。在一般形态上,它是一种覆盖生活的现实、囊括科学的现实、摆脱僵化统一原则的现实。文化符号与话语的逻辑关联中,“建构”与“解构”是常见的方式,其意义链接和内容承载源于现实社会的需要。在特殊形式上,中国社会中的文化符号变迁有其规律和动力,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建设文化的认识和符号建构,是在独特的思路和逻辑中体现的,是个性与共性、继承和创新、长远和未来的辩证统一。
三是明晰的边界意识。作者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识。边界意识是对文化哲学思维的“有墙”与“无墙”的一种选择,对文化边界的学理阐释、存在形式、现实走势的认识,能体现学术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的守护,是坚守马克思主义文化边界的重要表现。技术的边界、价值的边界、语言的边界等,都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的守护有密切关系。当今社会中,不良文化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边界的侵蚀,是很严重的,这对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守护精神家园提出了严峻挑战。该书提出,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坚守初心和使命是坚守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方面,这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常态化的学习机制,提升坚守初心与使命的理论修养;构建常态化的运行机制,明确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实践路径;构建常态化的养成机制,夯实守护初心与使命的主体基础;构建常态化的管理机制,优化初心与使命的表达方式。
四是强烈的实践意识。提出求真务实、立足当代的求实律,和而不同、尊重差异的求同律,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求是律,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求通律,为我所用、体现特色的求新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方面,提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协调律,“双百”“双创”“二为”的互补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律,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化的革新律。作者认为,文化动力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文化生产力、文化力,是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包含着通过文化动力走向社会规序的思路和理路。作者认为,文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重要内容,其作用状况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效度。市场监管规律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基本遵循,资源利用规律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内容支撑,文化产业对文化资本的运动是在独特的规律中运行的,文化市场本身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文化产业要凸显自己的经济和价值属性,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价值养成规律的基本品格是与“时”俱进、与“势”俱进、与“史”俱进、与“实”俱进、与“事”俱进。作者指出,要在“两个结合”中把握中华传统文化“动”与“静”、“变”与“不变”的关系,把握中华传统文化“新”与“旧”、“古”与“今”的关系,把握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要在坚持文化自信中把握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增强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
总体上看,尽管该著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可以归纳出四个方面的创新,即:研究视角创新,以创新思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体系,不同于以往的文化哲学研究的格式和方式;研究方法创新,是用“接着讲”“创新地讲”的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结构体系;研究内容创新,既致力于探索源头和脉络,又着眼于应用和实践;理论观点创新,以全新的视角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生成轨迹及其总体环境、总体目标、总体结构和总体特征,揭示其嬗变之源、嬗变之形、嬗变之理、嬗变之力。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