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渔民到生态志愿者
看大圩渔业队的“双重身份”
桂林日报
2023年04月17日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桂林要吃好‘山水饭’。”“保护好桂林山水就是对国家对民族最大的贡献,这就是你们的‘国之大者’。”如何保护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桂林人是怎么做的?今天起,本报推出“牢记嘱托重实效·来自生态保护一线的报道”,让我们跟着记者深入一线,看看桂林人如何践行生态文明,人人争当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看看桂林人如何坚持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桂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本报记者 陈静
“等晚上再去江边巡巡看,看看有没有人在‘搞鱼仔’……”临近傍晚,渔业队的老黄在跟队员布置晚上的巡逻工作。每年3月是漓江各鱼类到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为做好渔业资源保护,漓江实行为期4个月的禁渔期,作为渔民的老黄他们“转业上岸”开始新工作,不断演绎着新“渔夫与鱼”的故事。
位于灵川县大圩镇的大圩古镇,距桂林市区18公里,位于百里漓江中游处。镇上沿江生活着一支180余人的“渔业队”,平时里他们靠捕鱼为生,在当地派出所的工作下,如今的他们有了双重身份:不仅是渔民,也是漓江生态保护的志愿者。
“大圩镇有50余户渔民,现在禁渔期,他们成为了我们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员,也是协助配合我们执法的重要力量。”4月16日,在大圩码头,记者见到大圩派出所所长带领着“渔业队”人员正在来回巡查。
“渔业队”会长老黄向记者介绍,自渔民上岸后,在当地派出所和村警务助理的动员下都义务当上护江的宣传员。近年来,全队没有发生一起违法事件。闲暇的时候,黄会长最喜欢到江边走走,看看烟雨的漓江和成群结队的鱼儿。“身份的转变,不变的是守护漓江的初心,鱼多了,漓江的生机就起来了。”
如今,大家的努力也有了显著成效。近年来经过集中整治,漓江重新变得清澈,还时常能见到“消失”已久的白鹭的身影。“这让我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