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与文学的双向奔赴
——简谈钟毅的电视与非虚构文学作品
桂林晚报
2024年10月30日
■黄伟林
钟毅从小喜爱读书,在桂林职工大学学习中文专业之后,开始写诗歌、散文、小说。据他说,正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他进了桂林电视台。从此,钟毅与电视结下不解之缘。他主创的《幸存者》《桂剧三百年》等电视作品荣获“中国电视奖”“中国电视骏马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十佳纪录片奖”等各种电视大奖,特别是2013年,他为桂林电视台创造了“一年九夺全国奖”的获奖神话。
根据记者采访钟毅的成长经历,还有学者研究他的非虚构写作的成果,我发现,钟毅能够取得较大的电视成就,至少有五个因素:一是采访之前阅读的文献广;二是采访现场停留的时间长;三是采访对象涉及的人物多;四是采访过程涉足的范围广;五是能够将采访获得的各种素材转化为形象的解说和画面。如果说前四个因素是学者的素质,那么,后一个因素则是作家的才能。
在做电视编导的同时,钟毅撰写了许多文字作品,如《桂林名胜古迹漫游》《桂林土特产趣话》《志在广西》《桂剧三百年》《血铸山河》等等,这些不同文类的文字作品,大多与钟毅曾经编导拍摄的电视作品有关。如果说文字曾经促成钟毅进入电视行业,提升了钟毅电视作品的艺术品质,那么,电视又成为钟毅开发文字选题的契机,充实和丰富了钟毅文字写作的内容。也就是说,钟毅的文字与电视达成了相互成就。
抗战史著作《血铸山河》有一个副标题《桂林抗战实录》,聚焦的是1944年的桂林保卫战。2017年,钟毅撰写这部作品,与他20多年前拍摄电视作品《幸存者》有关。那是1995年,钟毅与他的电视同行拿起摄像机开始了一段行程八千里的采访,去寻找50多年前那场战争的幸存者。
在《血铸山河》的《寻找幸存者》这一节中,我们通过钟毅的视角,看到了多位幸存者的形象,听到了他们对那场战争的回忆。
这些幸存者包括民国时期桂林最后一任警察局长谢凤年、桂林保卫战守军131师的上尉副官李耀文、七星岩八百壮士的幸存者覃泽文、131师392团1营营长蒋友之。正是因为采访了这些幸存者,钟毅对桂林保卫战的认识才超越了仅仅通过阅读文字文献的局限。
戏剧史著作《桂剧三百年》来自钟毅的同名纪录片。最初,钟毅只是想为桂剧团六十周年做一个电视作品,但阅读了大量资料文献、采访了许多桂剧艺人之后,钟毅意识到只做六十年实在可惜,于是,六十年最后突破为三百年。三百年视角呈现的则是桂剧的文化。从成就的铺陈到文化的彰显,《桂剧三百年》的立意得以提升,格局得以开拓。
唯其这样的立意和格局,钟毅才能从徐霞客日记中靖江王府的戏剧,写到唐景崧的《看棋亭杂剧》;从马君武的戏剧改进会,写到欧阳予倩的省立艺术馆;从桂剧的唱念做舞,写到桂剧的生旦净丑;从文华梅花的辉煌,写到桂剧传承的现状。这里既有历史的演进,也有心灵的叹息,有时代的滚滚洪流,也有个体的升降沉浮。
在拍摄电视《桂剧三百年》的过程中,钟毅随着桂剧团大型现代桂剧《何香凝》的巡演脚步,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走了广西十四个城市,见证了桂剧在八桂大地的传播实况。
或许,正是这种与剧人和观众直接的接触和交流,让钟毅获得了对于桂剧真实的、鲜活的、具体的、生动的体验。这些真实、鲜活、具体、生动的体验,转化为钟毅所说的激情。这种激情,促使钟毅在电视作品完成之后,仍然能够继续开掘,撰写出长篇专著《桂剧三百年》。
那么,钟毅的《桂剧三百年》与学者的桂剧文化史著作相比,究竟有什么不同?我以为,最大的不同应该是钟毅有许多与桂剧艺人和桂剧观众交往交流的经验,钟毅拍摄有许多桂剧文化的影像。尽管《桂剧三百年》不像《血铸山河》那样有人物访谈实录,但是,钟毅与艺人和观众的交往交流已经化作血脉、光泽和神采,融入他的《桂剧三百年》中,使他的《桂剧三百年》有一种难得的感性与通俗。
对文字和文献的探究精神使钟毅的电视作品具有许多电视作品所没有的深度,对人物和现场的真切体会为钟毅的文字作品带来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鲜活。钟毅的作品,做到了文字与电视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