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采访团
走进兴安县
桂林晚报
2024年10月30日

道路被水淹没,采访团成员脱鞋蹚水过河。

这是兴安界首渡江遗址公园集结广场的《一往无前》雕像。
从11月初开始,桂林将组织全市多人用21天的时间,以接力的形式沉浸式重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全程线路,途经灌阳、全州、兴安、资源、龙胜、灵川6个县25个乡镇,让每名参与人员在行走中深刻领悟长征精神。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于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境。与此同时,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在湘江以东地区(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一带)布下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试图将中央红军全歼在此。生死存亡之际,红军将士浴血奋战数个昼夜,以惨重代价分别由兴安县的界首、全州县的大坪、凤凰咀等主要渡江点突破湘江。之后,中央红军一、二纵队在其他军团的继续掩护下,进入兴安县华江瑶族乡,艰难翻越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座高峰——老山界,然后向云贵川挺进。
记者此次参与的是兴安段路线。第一段路线的起点位于兴安县城西南1公里的狮子山,即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处。碑园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这里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每一处雕像背后都有着动人的长征故事。
随后,记者来到灵渠博物院。灵渠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与纪念碑园同为兴安的历史文化名片。它见证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也见证了兴安县的蓬勃发展。
紧接着下一站是位于灵渠北部的兴安镇与湘漓镇,它们有着兴安“菜篮子”的美誉。沿河而建的陡江田园综合体绿道可以尽情欣赏村镇农耕景色,这条绿道也作为灵渠的一部分,正在着手开展升5A级景区的工作。
第二段路线的起点是兴安界首渡江遗址公园集结广场。进入广场,一座巨大的雕像就出现在记者面前。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座雕像名为《一往无前》,刻画的是红军将士在浴血奋战时的英勇姿态。
由于当天需要返程,队伍加快了行进速度,将第二、第三段路线合并,乘车走访了沿途所有红色革命遗址,包括界首镇红军堂、烈水桥烈士墓、光华铺阻击战旧址等。“明天才是这次重走长征路活动的重头戏。”兴安县宣传部工作人员说。
次日,记者跟随队伍来到了兴安段路线的最后一部分——翻越老山界。以华江民族广场为起点,步行沿着红军步道开始了本轮活动中难度星级最高的一段路程。
一开始,大家行走在宽敞的柏油路上,中途探访了红军标语楼以及衡州会馆两个红色革命遗址。正当大家觉得接下来的路会平平坦坦时,队伍突然拐进了一旁的林间小道。“现在长征路才刚刚开始。”工作人员说。
这条林间小路是村民用碎石铺的一条简易道路。因为村民们种植柑橘时要途经此处,刚开始的一段路修整得还算平整。但随着两侧的柑橘树逐渐变成了灌木杂草,路也开始变得难走起来。
“前面的路被水淹了!”走在最前方的人突然传来了一个坏消息。由于当天下了一场大雨,山上的小河水位上涨了,原本可以踩着过河的几块大石头现在都没入水底。
在确定没有其他过河道路后,大家决定脱鞋蹚水到对岸。深秋时节,河水冰冷,人们提着鞋袜来到对岸时脚底和脚趾缝里全是泥沙,大家匆匆擦拭几下便穿上鞋继续前进。
由于下山几乎没有路,走在最前的人便轮流用镰刀砍掉灌木杂草开路,而此前那些清理不掉的河沙在大家鞋子里不断摩擦着脚底,让这段路程变得更具挑战。
不知走了多久,在前面开路的同志突然停下,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和坏消息。好消息是即将到达目的地,而坏消息就是道路又被水淹没了。可能是有了第一次的蹚水经历,这回大家都没有丝毫犹豫,脱下鞋袜奋勇前进。到达目的地后,队伍重新踏上平坦的乡村小道,放眼望去两侧是美丽的山水风光,将大家之前的疲劳一扫而光。
不畏艰险,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这何尝不是长征精神的体现?这段最艰难的长征路线确实让人收获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