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那些事儿
桂林晚报
2024年08月08日
刘芳(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每到春夏之际,无论是在路旁的溪畔、田间的地头、还是荒野土丘,常能见到这样一种野草的身影——艾草。它虽说是草,同样还是生活用品,可以内外兼服,被称之为“草中钻石”。艾草,别名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医草﹑黄草﹑艾绒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艾的自然分布广泛,遍及中国各地、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等地。艾在野外有很多同属的植物,并且长相相似,人们尝尝会弄混淆艾、南艾蒿、野艾蒿等。艾全草可入药,有温经、祛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
艾草的历史:艾草对于中国人而言是神圣的,艾草情怀更是一直传承到现在。西汉《淮南万毕术》记载:“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生火。”古人将冰削出球形透镜,太阳聚焦后产生高温点燃艾草,即可引得“天火”,艾草也因此又被叫做冰台。我国端午挂艾的历史悠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戴之。”在宋代的民俗中,端午挂天师符,且以艾草、大蒜诸物缚成骑虎天师像,用以驱邪辟毒。《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由此可见,除采艾叶扎成人形外,也将艾叶扎成虎形给妇女和孩子佩戴来避邪驱瘴。现如今,人们一直保留了端午节挂艾的习俗。
艾草的药用:在古人眼里艾草是神圣的,其原因是当时人们常将艾草作为祭祀之物来用,后来又渐渐发现了它神奇的药用价值。《孟子》记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艾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三年之艾,并非生长三年的艾,而是采摘后储存了三年之久的艾叶。随后,艾草的药用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提到预防瘟疫的具体方法:“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令不相染。”明代李梃《医学入门》言:“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可以起到针、药有时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医认为,艾灸可以“透诸经而治百病”,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除寒湿、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等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因而,这株普普通通但却具有神奇力量的野草,又被称为“医草”。现如今医疗上常用的为艾叶,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叶,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称“蕲艾”。药性辛、苦,温。有小毒。具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等功效。
艾草与美食: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神农尝百草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医药文化的肇始,中医“药食同源”理论追溯于此。我国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以鲜艾入膳,陈艾入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艾草饮食文化。艾草饮食主要包括饮用和食用两个方面。一方面,艾草饮用包括艾草茶、艾草汁和艾草酒。《本草纲目》、《名医别录》和《药性论》中均有艾草茶的记载,艾草茶主要以艾叶泡成,也可以是艾叶与其它材料混和泡制,如艾草豆汁茶、红花艾草茶和当归艾叶茶等。艾草茶不仅可以治疗疲劳与空调病、肥胖与高血压、保肠胃护肝脏等,而且还可以治疗妇科疾病、治疗心脏病和神经痛。而关于“食艾”,唐《食疗本草》中记录:“春月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止冷痢。”现如今老百姓常用艾草作“青团”、“田艾米籺”、“艾叶粑粑”、“艾草糕”等美食,深受人们的欢迎,且在我国江南地区仍保留有清明节吃艾草青团的习俗。
艾草的现代研究:艾草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艾叶中主要含有挥发油、倍半萜类、黄酮类化合物等。艾叶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艾叶油对多种过敏性哮喘有对抗作用,具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作用;对子宫平滑肌也有兴奋作用;在体外实验中,艾叶油对肺炎球菌、α-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另外对腺病毒、鼻病毒、疱疹病毒、流感病毒等亦有抑制作用;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够起到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和抑菌等作用,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