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01版:头版

02版:“烤”验重点工程

03版:“烤”验重点工程

04版:读桂·关注

05版:新闻故事

06版:读桂·视觉

07版:读桂·视觉

08版:读桂·社会

09版:八桂热点

10版:国内关注

11版:深度国际

12版:巴黎奥运会特别报道

13版:巴黎奥运会特别报道

14版:文娱关注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07月26日

平乐砧板寨两位老人坚守着竹编雨帽的手艺 产品远销贵州湖南

传承三代的非遗雨帽

桂林晚报      2024年07月26日     
  盛夏7月,又到了桂林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也是平乐县张家镇老埠村砧板寨的雨帽手艺人忙碌的时候。
  砧板寨村民雨帽的手艺传自农耕时代,这个村家家户户都会做雨帽,一直延续到现在,人们习惯性称它为“雨帽村”。
  村民莫增德这几天接了几个订单,一直都在编雨帽,在他的记忆里,雨帽是家里最常见的事物,他从懂事开始就编雨帽了。
  莫增德说,雨帽的手艺具体从何时开始流传,村里人可能并不太清楚,但大家都知道,农民种地时遮阳避雨少不了雨帽。现在,“雨帽村”的帽子不但在本地受欢迎,也远销到贵州、湖南等地,“有的老板一次性订1万个,就是回去给种地的人戴。”莫增德说,现在又是第一茬粮食收获的时候,更是雨帽需求的高峰期。
  “以前都是用毛竹,后来发现毛竹有很多竹节,就改成了丹竹,丹竹光滑。”莫增德介绍,制作雨帽的主要材料就是随处可见的丹竹,一般用“生”竹子做,选好竹子后,劈成1米左右长、1个手指宽的竹篾子,就可以编雨帽了。在“雨帽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编雨帽的架子,将竹篾子缠绕在架子上,左右穿、上下翻,一圈圈转过来,雨帽的一面就做好了。“雨帽是上面一片,中间加竹叶,下面再加一面,编上帽架子和绳子就行了。”莫增德说。
  “雨帽村”人人都会做雨帽,莫增德家也不例外,他家做雨帽的技艺已经传承三代,“雨帽是粮食短缺时期,一家人重要的收入来源。”莫增德还有六个兄弟姐妹,大家都会做雨帽,那时候,孩子们放学回家,吃完饭之后,就开始编雨帽,“孩子们不用教,看着看着就会了。”等到莫增德他们这一辈成年后,雨帽手艺更加成熟,利用空闲时间,一天做两三个不在话下。编雨帽是一种手艺,讲究的就是对竹子的利用,莫增德一家人手艺都好,曾经有一家酱油厂专门找到他弟弟莫再德,请他帮忙用竹子编几个酱油缸的盖子。这种盖子一个直径就要接近两米,整个盖子最后编出来有4斤重,当时莫再德琢磨了一阵子,虽然盖子是加大版雨帽,但又不同于雨帽,要保证密封和耐用,最后成品效果非常好,酱油厂家找他订了100个。
  时代向前发展,“雨帽村”的手艺虽然还在,但年轻一代大多数不再以此为生,现在村里都是60岁左右的老人在编雨帽,但正如莫增德说的一样,雨帽的手艺全靠耳濡目染,莫增德的子女早就“看”会了雨帽编织方法,莫增德说,儿女们偶尔编几个,还是挺像模像样的。2021年时,莫增德的弟弟莫再德被评为平乐雨帽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家的子女也偶尔编几个雨帽,手艺也全是“看”会的。就连5岁的小孙女都知道莫再德编雨帽手艺好,她经常骄傲地告诉小朋友,“爷爷的雨帽好看,我和爷爷经常戴着雨帽出去接奶奶,而且幼儿园表演节目也能用。”
  莫增德说,现在家里经常编雨帽的主要是自己和弟弟莫再德,每到这个时候,自己都会接到湖南那边固定的订单,商贩也会来村里直接收购。虽然一个雨帽卖不了多少钱,但总是“雨帽村”的历史和传承,他和弟弟现在编雨帽主要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希望能带徒弟传技艺,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将这份属于“雨帽村”的清凉带给更多需要的人。
  记者苏文娟 通讯员苏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