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01版:头版

02版:读桂·关注

03版:新闻故事

04版:读桂·社会

05版:读桂·社会

06版:八桂热点

07版:国内关注

08版:聚焦中国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读桂·闲情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07月16日

头伏饺子

桂林晚报      2024年07月16日     
  ■王缘

  “头伏饺子,二伏面。”这是很多地方的习俗。在故乡,一入伏,母亲就张罗着包饺子,好像不吃顿饺子,盛夏的日子就少了点滋味似的。于是,头伏吃饺子也像电脑程序一般,写进了我的年复一年。
  天气炎热,相比肉馅的饺子,我更喜欢韭菜鸡蛋的。母亲深知我的喜好,吃饺子那天赶早去菜场买一把鲜灵灵的韭菜。清洗、切剁、拌上黄亮亮的鸡蛋,加少许香油,那一盆翠碧就像加了滤镜特效,比泉水里的藻类植物还要绿。韭菜散发出的特殊气味,配上鸡蛋和虾皮,将原本不振的食欲提起,让人打心底里开始盼着吃饺子。
  为了快点吃上心心念念的美味,母亲包饺子的时候,我也跑过去帮忙。一开始,我主动要求擀皮,用擀面杖将压扁的剂子碾开摊圆。可是我动作不熟练,拖慢了母亲原来的进度,只好加入包饺子的队伍。很快,一盆翠绿见了底,统统包裹进面皮里,化为了列队整齐的“饺子军团”。
  鼻间被那股香气缭绕,饺子包好时,我的耐心也快耗尽了。煮饺子的那几分钟,我都等不住,一个劲地朝沸腾的锅前伸头探脑,催那些还没有浮上来的饺子们加把劲。终于,饺子熟了,被母亲盛在一只大盘里。我馋得顾不得烫,夹起一只鼓囊囊尝味道,那滋味又鲜又香,配上劲道爽滑的面皮,足以驱散盛夏的疲倦和烦闷。
  到外地读书、工作时,我也会在头伏吃顿饺子。头几年,独立包饺子对我是件难事,头伏的饺子大多是在饺子馆里吃的。小店里的墙上贴着菜单,形形色色的饺子“名录”依次排列,占满半面墙。虽然可选的种类很多,但是我喜欢点的还是母亲经常包的那几样,芹菜肉、白菜肉,尤其是韭菜鸡蛋。不知是母亲雕琢了我的味蕾,还是舌尖铭记了家的味道。
  成家后,我开始学着自己包饺子,头伏的饺子就有了家的味道。为了学会和面与拌馅,我在网上搜罗了许多教程,细看下来,每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配方,可是却与记忆中的相左。想吃到舌尖珍藏的味道,我给母亲打了一个又一个电话,让她为我远程指导。
  最初,我掌握不住面粉和水的配比。和起面来,就像许多人熟悉的那个笑话一样,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来来回回地加水加面,将两人份的饺子面粉扩展成一大盆。拌饺子馅也是如此,得拿捏好施放调料的那个比例,否则饺子不是咸了就是淡了。失败了不知多少次,可是我还是念着熟悉的饺子香,一次次尝试着。包的次数多了,我才慢慢掌握包饺子的要领。
  如今,包饺子已是我的拿手绝活,我像母亲一样麻利地操作着,为盛夏创造期待和美好。儿子成了从前的我,巴望着锅里的饺子,迫不及待想要饕餮这一锅家传的美味。
  我想,头伏吃饺子,不光是盛夏的仪式感,更是与家相连的一根纽带,牵系着味蕾,更牵动着心中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