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社区把急救知识课堂搬到群众身边
居民称赞:
“急救地摊”真接地气
桂林晚报
2024年07月16日

万霞教居民急救方法。

↑孩子们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
“这里发生什么事了,怎么围了这么多人?”最近这段时间的晚上,在铁西路上,经常能看到一个特殊的“地摊”。这是桂林市红十字会与象山区南门街道东安社区红十字会携手摆的“急救地摊”。这个“地摊”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居民驻足观看、学习和点赞。
这个暑期,东安社区居委会还将应急救护知识课堂搬到了社区里,每周开展一次公益活动。社区负责人还特意考取了相关资质,让居民们更加了解急救知识,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与能力。
夜幕下的“急救地摊”
“这位白色衣服的先生,麻烦你帮我拨打120;这位红衣服的女士,麻烦你看周围是否有AED,如果有,请尽快拿过来,谢谢!”最近这段时间的晚上7点30分左右,铁西路上的一处“急救地摊”格外火爆。
记者看到,“急救地摊”周围聚集了许多过往居民,有的居民拿起手机记录,有的居民前来学习,还有不少人亲自体验,近距离了解和学习心脏复苏等急救知识。在现场,居民纷纷给这个接地气的科普形式点赞,询问下一次什么时候“摆摊”。
“我就住在楼上,散步看到这里正在教急救知识,就把我女儿叫下来一起学习。”居民罗女士说,这种形式非常好,在家门口就能近距离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对于大人来说,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对于孩子来说,提高了安全意识,也培养了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在志愿者的引导下,附近居民梁敏提出想要系统练习一遍刚刚听到的学习内容。一轮心肺复苏演练下来,梁敏身上的衣服已被汗水打湿。
他说,以前也上过急救知识课,这一次深刻感受到,眼睛看到的跟实际练习有很大差别,比如姿势正确与否等,都十分重要。
东安社区党委书记万霞介绍,“急救地摊”这几天刚刚进入社区,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来给大家讲课,所以安排在晚上。接下来,社区会将这一接地气的形式保持下去,争取招募更多志愿者,让急救知识来到大家身边。
“救”在身边的暑期课堂
除了“急救地摊”,在这个暑期,东安社区每周都会开展“快乐暑期 ‘救’在身边”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活动,进一步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居民紧急情况自救、互救能力。7月12日下午,在桂林市职工大学的教室内,一百余名孩子和家长报名参加活动。
当天的活动现场,桂林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师资讲师廖继忠采用多媒体和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生动讲解了防溺水安全知识、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不同年龄不同程度气道异物梗阻的解救方法,以及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方法等。
在演示心肺复苏的全真模拟情景中,廖继忠一边耐心教授胸外心脏按压部位、频率、深度等细节要领,一边进行互动提问,让大家学习应急救护知识。
现场,孩子和家长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活跃。有参加培训的家长表示,学到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十分实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保护自己、救护他人。
让应急救护知识更加普及
“我以前在路上遇到一个人突然倒在地上,很想去帮忙,但不会急救的方法,只能在一旁干着急……”在“急救地摊”现场,一位老大爷这样说。随后,他在东安社区党委书记万霞的一对一教学指导下,短时间内学会了心肺复苏的基本方法。老大爷高兴地说:“以后再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就能上前施救了!谢谢你们!”
为了让急救知识的普及课堂在社区里常态化,万霞和东安社区党委副书记都考取了应急救护师资证,只要社区开展这类活动,她们都能亲自授课。同时,社区还放置了四个模拟人,居民想学习急救知识,她们能够指导教学。万霞说,很多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之外,如果大家能在第一时间及时出手相救,是有可能被救回来的。
万霞十分希望辖区的居民能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遇到紧急状况时,能够自救互救,从而挽救生命。
桂林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唐小荣也是东安社区“急救地摊”的志愿者之一。唐小荣说,此前,他们在解放桥、象鼻山附近也摆过“急救地摊”,这一形式十分受大家欢迎。“地摊”跟平时上课有些不同,受众更广,能够让市民朋友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亲自操作,切身体验正确的急救方式。现在,可以欣喜地看到,公众的急救素养在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记者周子琪 文/摄